11月7日是立冬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缓慢。立冬之后,就正式进入中医说的“封藏之季”。所谓“封藏”,既包含御寒保温之意,也包含贮备人体精气之意。银川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王炎杰提醒,立冬过后应当做好防寒保暖,同时注意饮食温补以及适当运动等。
保暖养肾为先
立冬后气温下降,应适当增添衣物,注重头、背、脚的保暖。白天气温高时宜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冬天天气寒冷,寒邪最易伤害肾的阳气,也就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冬季养生应以调摄肾之阴阳为重点。
“肾通于冬气”,初冬养生“黑色入肾”,更宜食“黑”为补。如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皆是进补佳品。
“天冷的时候,很多人先感受到的就是脚冰凉。脚一凉,全身就不暖和,而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晚上9点,肾经气血比较衰弱,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肾经在足部有3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照海穴和太溪穴。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养肾效果更好。”王炎杰建议。
顾护阳气多晒太阳
冬季养生应着眼于“藏”,不轻易扰动阳气,也不过度忧心操劳、躁动心神。立冬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潜藏,阴气渐盛。这个时候起居作息应注意保养内在之阳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养精蓄锐。
秋冬季节万物凋零,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这类人群可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内出门晒晒太阳,散散步,以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冬季运动也有原则,就是别剧烈运动,别过多出汗。这是因为,剧烈运动的时候,皮肤开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会耗气伤阳。所以,冬天的运动应多做静功,比如瑜伽、慢跑、散步等轻缓运动,有利于养藏。
养阳勿忘养阴
王炎杰表示,立冬后养生宜温补养阳,应少食生冷,也不宜过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进行食补,如羊肉、鸡、鱼、蔬菜、薯类等。立冬后,天气日渐寒冷,对于手足冰凉、怕冷、腰酸、畏寒等阳气虚损体质的人群应多吃温阳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海参、韭菜、核桃仁等。”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中医讲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对于普通人来说,冬至养生除了要补肾补阳之外,还要注重养阴。例如在食用羊肉、牛肉等温补食物时,可配枸杞、马蹄、甘蔗等同煮,具有一定的养阴功效。常见的养阴食物包括生地、熟地、枸杞、阿胶、沙参等。而阴虚火旺、经常熬夜的人,会耗损阴津,更要注重滋阴养阴。
“冬天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再加上室内取暖湿度降低,容易出现口干、便秘、咽干、咽痒、咳嗽等症状,因此增加水分、维生素的摄入更加重要。出现这种情况,还可以吃点柚子和梨。柚子有健脾消食、润肺止咳、下气消痰的功效;梨既可以生吃,也可蒸熟后食用,可以润肺,对咽喉也有养护作用。”王炎杰介绍。
膏方进补有讲究
立冬后,到了一年中进补的好时节。膏方被中医认为是秋冬进补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人体在寒冷的秋冬季节,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此时,适当用膏方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但在吃膏方之前,建议先找专业的中医师明确诊断,看你的身体是否处于“虚”的状态,而“虚”又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想要有针对性地进补,需要经过中医的综合辨证论治,紧靠个人主观感受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补,并不科学。
特别提醒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保暖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一方面心脑血管病患者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发生脑出血;另一方面,因为骤冷乍寒,原本就黏稠的血液在粗糙、细小的动脉内流速减缓,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心脑血管堵塞,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复发。因此,心脑血管疾病要重点防,特别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
小贴士
立冬养生食疗方
【板栗粳米粥】
取栗子8个、粳米150克,将栗子去壳,洗净;粳米淘净,与栗子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煮至粥熟时即可食用。功效:可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还能补肾强筋骨。
【枸杞散】
取适量枸杞,温开水洗净后,嚼服,每日约3~5克。枸杞含甜菜碱、多糖、粗脂肪、粗蛋白、核黄素、胡萝卜素、抗坏血酸、以及钙、磷、铁、锌等元素,具有增强细胞与体液免疫的作用;还能抗衰老、抗突变、保肝等。功效:平补肝肾,于阴中求阳。(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