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生动的“依法治区”实践,在宁夏大地开启,“法治”逐渐成为我区百姓熟悉的词汇。
“法律明白人”,让群众更明白
育好“法律明白人”,办实“法律明白事”。在我区广大乡村常年活跃着一支支“法律明白人”队伍。他们既是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的村民,又是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法律法规“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传递员”、法治活动“组织员”、法治创建“监督员”、法律援助“引导员”。“群众简单的纠纷,‘法律明白人’直接就能化解,比较专业的就引导群众去咨询村居法律顾问或者走诉讼渠道,符合法援条件的直接介绍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秦桥村“法律明白人”骨干、人民调解员杨燕说。
不久前,秦桥村同心苑小区居民王某反映,楼上住户夜间噪音较大:经常有高跟鞋来回走动、孩子喊叫以及洗衣机工作的声音,影响楼下休息,双方沟通无果还闹了不少意见。杨燕分别上门实地查看,与双方当事人交流并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多次积极耐心地调解,促使纠纷顺利化解。
2019年,吴忠市率先在全区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法律明白人”培养带动广大农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助力法治乡村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吴忠市累计培训“法律明白人”6.9万人,培养“法律明白人”骨干3400余名,在推动乡村依法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宁夏出台《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完善法治乡村建设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在全区连续三年开展“普法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连续两年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法律明白人”精准培养机制,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骨干。截至目前,全区共培养“法律明白人”骨干7.7万余名,其中骨干8000余人。
“法律明白人”队伍建立起来了,发挥作用化解矛盾见实效才是关键。我区立足实际,延伸“法律明白人”服务触角,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积极作用,促进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掌政村张某一直有件烦心事,十几年前他把自己家0.4亩地租给了邻居吴某使用,但在2016年土地确权的时候,由于双方疏忽,导致这块地直接划在了邻居吴某名下。张某来到村上“法律明白人”工作站寻求帮助,掌政村“法律明白人”雷娟妮接待了他。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我先询问了村民张某的诉求,然后从法律的角度帮他分析问题的根源,最后在双方沟通协调下,邻居吴某回购了村民张某这0.4亩土地,并将费用一次性付清,双方对调解结果都很满意。”雷娟妮边说边翻开自己的“法律工作人”工作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她一年多来协调过的各种民调案例,有家庭暴力纠纷、邻里矛盾纠纷、土地确权纠纷等等,多数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为了做好‘法律明白人’,我们不仅要定期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学习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法律帮助矛盾双方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当看到当事人,经过自己的调解最终握手言和时,特别有成就感,觉得做一名‘法律明白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雷娟妮说。
2021年7月以来,兴庆区积极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制定培养目标及方式,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把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丰富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水平,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村民的自主参与度,激励‘法律明白人’在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兴庆区司法局局长杜新艳说。(记者 马 忠 文/图)
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掌政村“法律明白人”雷娟妮在普法。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法治力量”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在册人口10578人。2018年,大学毕业不久从警的“90后”姑娘刘艳第一个被安排到警务室工作。“刚来最大的困难是听不懂方言,不了解这里的情况。”10月9日,永宁县公安局闽宁镇派出所原隆村警务室民警刘艳说。
刘艳迎难而上,一头扎进村里,走访、记录、了解乡村社情……不到两个月,她把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将村民户籍信息制作上墙,还建立了“民情日志”,方便精准因户施策。
作为一名“新警”,如何与老百姓顺畅沟通?听取了村干部的建议后,刘艳邀请村上德高望重、人缘好、热心的乡贤参与共治。66岁的海国宝是村里第一位“和谐大叔”,在海大叔的帮助下,刘艳的方言能力不断见长,并充分发挥“和谐大叔”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一起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
村民万某、孔某两家因围墙发生矛盾。一开始,刘艳认为万某盖房砌墙并未占用对方土地,事情非常简单,深入了解才得知,两家曾因琐事积怨已久。随后,刘艳调动人民调解员、“和谐大叔”等各方力量,不断做两家人的工作,使他们放下成见、砸开“心墙”握手言和。
“早些年,村民法律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均较为薄弱,村上多是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婆媳不和等矛盾纠纷引发的警情,一天接警四五起,警务室天天挤满了人,究其根本,还是缺乏法治观念。”刘艳说,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对警务室熟悉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解决不了的,都知道先联系警务室咨询、帮忙。
“姐姐,我不敢回家,我爸打我。”近日,刘艳一大早就接到求助电话。求助的小张19岁,在银川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前几天因在电话中与父亲发生争执,回到家后便挨了揍。
了解情况后,刘艳和同事张宽宁到其家中,分别给父子俩做思想工作,让小张父亲认识到做父亲要正确教育、引导孩子,而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劝小张懂得作为一名成年人,要对自己、对家人负责,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最终,父子二人打开了心结。
受到“和谐大叔”工作的启发,刘艳开始发动更多的力量群防群治,组建“和谐大叔”调解组、“原隆红”义警,以“老邻居、最熟悉”的优势,协助社区民警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及群防群治工作,推动乡贤共治、睦邻守望的乡风逐渐形成。如今在原隆村,“和谐大叔”和“原隆红”义警队员,发现谁家没锁门,巷子里喊一嗓子,看谁家炉子有煤烟,进去提醒一下,听见夫妻吵架,进去劝劝……他们已逐渐发展为村上的安全宣传员、巡查员和信息员。
“法律服务要心系百姓,将老百姓在意的琐事做实做细,才能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下。”刘艳说,民辅警每天都要入户,一周至少入20户,运用“党建+网格+警务”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纠纷、安全隐患等事后处理变为事前化解、被动防范变为主动预防。
“两口子之间有啥矛盾?媳妇和婆婆处得好吗?家里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调解的?”刘艳和同事入户走访时通过“田间警务”模式,解决家庭和谐、平安法治和宜居增收等群众关切的问题,通过搭建“刘警官大课堂”,组织留守妇女、儿童和村民,学习村规民约、家风家教,传递“平安文化”,全面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法治观念强了,乡风也更加安顺和睦。2021年原隆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和谐大叔”共治等多项好经验、好做法也从原隆村走向全区。
近年来,我区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各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载体助推法治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全区共有23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 刘惠媛 文/图)
刘艳(右)开办的“刘警官课堂”进校园。
“法律八进”,让普法不留死角
何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教什么?怎样开展家庭教育?近日,灵武市检察院检察官走进乡村学校,开展“‘未’你而来·送法到家”普法宣传活动。活动中,检察官结合真实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家庭教育的“九大方法”,向“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行为亮出红牌,为家长们“依法带娃”提供了明确的检察指引。同时,检察官和社工们还为家长和学生送上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单、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普法笔记本。
“法治副校长‘双重身份’也意味着‘双重责任’,我们会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职能作用,用法律之手教会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灵武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洪俊峰介绍,灵武市检察院目前有18名法治副校长,覆盖了灵武市各中小学校。
“法律进学校”,只是我区“法律八进”中的一项内容。
“七五”普法后,我区深化“法律八进”,即“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法律进社会组织”“法律进宗教场所”,并制定“法律八进”建设标准,命名了13个自治区“法律八进”示范点,促进了“法律八进”示范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其中,平罗县以“五城联创”活动为抓手,积极推动“全国法治县”创建,推进法治平罗建设;我区教育部门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院、系)创建活动,在首批51个依法治校示范校(院、系)创建的基础上,精选10所学校开展深度创建。
同时,我区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将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管理、服务全过程,普治并举,增强普法工作实效。我区法院、检察院和公安部门坚持执普联动,在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传销等各类专项行动中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区教育、扶贫、公安、司法、人社、工商、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开展“青春护航”系列活动;自治区金融、工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实施主动防范金融风险防控“六项措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整治活动。
此外,我区聚焦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法律需求,围绕非法集资、网络诈骗、农民工权益保护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我区政法、教育、人社、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基层行、“反家庭暴力法”普法巡讲、“尊法守法、携手逐梦”服务农民工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国资、税务、人社、市场监管、司法行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均建立“一网两微”“六位一体”(电话咨询、手机App、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一体机、微信、微博)等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通过现场值班、集体会诊、“一对一”“维权热线”等方式,形成了立体式、全领域、全流程“半小时普法服务圈”,着力为群众提供普惠便捷高效的普法服务。(记者 杨 超 文/图)
灵武市检察院检察官在该市第五小学开展法治宣传。
擦亮普法“招牌”,让群众得实惠
“我又来领‘作业’了,上次拿回去的民法典宣传册都看完了,也念给老伴听了,还有没有最新的宣传册?”近日,75岁的老党员顾云来到银川市兴庆区司法局掌政司法所询问。“叔叔,我们这里的宣传册你都看完了,这是司法局制作的最新法律援助法手册,你可以看看。”说话间,掌政司法所所长吕豆豆将宣传手册递给顾云。吕豆豆告诉记者,顾云是镇上最早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先进分子,经常把了解到的电信诈骗案例讲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听,通过他的宣传和讲解,大家的防骗意识显著提高。
普法只是银川市普法工作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工程,拓展阵地、丰富作品、优化载体、创新形式,打造具有浓郁宁夏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自治区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对此,银川市打造了“法润银川”“鸿胜说交通”等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法治文化传播品牌节目,吴忠市“广场说法·一周一法”、中卫市法治文艺“大篷车”巡回演出等深受群众喜爱。
接地气、润人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普法工作的显著特点。
2021年12月4日,第三届“法润银川”宪法知识竞答趣味定向赛开赛,率先在全国将宪法学习和定向越野赛事结合。银川市司法局局长何纯伟介绍,共有200支队伍600名来自银川市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市民自由组队参与,此次活动以“宪法+定向”的形式,将宪法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定向赛在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法治文化阵地和部分商圈共设置了20个宪法知识答题打卡点,让市民以多种有趣的形式学习宪法,引导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实际行动弘扬宪法精神。
据统计,在2018年、2019年、2021年三届“法润银川”宪法知识竞答趣味定向赛,参赛队员共计2500人,同时,在抖音、今日头条、银川发布等渠道进行网络直播,并开展“宪法主题大头贴”朋友圈分享、有奖问答等网络互动活动,近10万观众通过网络观看参与互动。这一方式被司法部作为宪法宣传周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群众在哪里,普法工作的脚步就跟到哪里。2021年,宁夏信义公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了银川市民政局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法润银川”宁夏移民社区普法教育与法律维权项目。该发展中心法律援助站定期组织专业律师下沉社区基层,为居民开展普法教育讲座和法律问题咨询解答、法律明白人培养和法律援助服务。去年,受到欠薪问题困扰两年多的社区居民海某向宁夏信义法律援助站律师寻求法律救助,律师为海某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指导诉讼服务等法律援助,帮助海某最终成功维权。
为了将媒体与受众相连接、网上与网下相融合,今年8月20日,银川市与宁夏法治报社签约成立“法润银川”普法融媒体中心。在运营好“银川微普法”“银川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开通“银川微普法”视频号、“银川司法”抖音号,打造新媒体时代普法宣传新格局。同时,与宁夏新闻网合作开设“法眼”栏目,结合热点事件,以案释法,受众近百万人。(记者 陈 思)
“法润银川”系列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