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一大早,西吉县兴平乡高崖村村民米少龙在地里忙乎。“这些年,家乡水土流失的问题解决了,我们除了种玉米等庄稼,还种上了彩椒等特色蔬菜,收入不错。”米少龙望着周边层层的梯田和满眼的绿说道。
高崖村属于西吉县聂家河流域范围。曾经的聂家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均降水量仅为428毫米,周边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聂家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高崖村等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我们的幸福就在青山绿水间。”提起环境变化,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村50岁的村民陈东京深有感触。多年前,家乡曾有多家石灰窑、水泥厂、采矿企业,企业开采时扬尘漫天,一个晚上,村民家的地上就是一层灰。2017年9月,政府下大力气关停石灰窑和工矿企业,开始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慢慢地,灰色的矿山泛出了绿意,浑浊的河水恢复了清澈,村里的环境渐渐变好了。依托重绽新颜的绿水青山,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投入到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等产业中,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在宁夏,越来越多的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带给生产和生活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各地持之以恒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宁夏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更加扎实,率先在全国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土地实现了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
秋日,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硒有田园旅游区,蔬果绿树掩映下的屋舍,和远处的巍巍贺兰山遥相守望,景色宜人。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给了我们创业的契机。”大武口区青年陈乾兄弟将创业地点选在祖父辈曾经生活过的矿区农场。2019年,离开家乡多年的陈乾兄弟回到矿区农场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曾经灰尘漫天、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农场早已焕然一新,别致的农家小院、肥沃的良田、花果飘香……得知当地政府对矿区农场原址进行了全方位治理,并制定了以当地特有的富硒农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兄弟俩毅然返乡,创办了以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富硒庄园。
“生态治理给了沙湖重生的机会,也为沙湖职工带来了新希望。”宁夏沙湖旅游景区导游高娜说,8年前受水生态系统退化等因素影响,沙湖生态严重恶化、水禽鱼类剧减、水质下降,沙湖水不再清亮,气味也不好闻,甚至游船行驶中水面会泛起泡沫,死鱼现象频繁发生。“沙湖景区职工中,很多家庭是一家三代或四代都在景区工作。环境差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游客少了、景区效益下降、职工收入少了。”高娜说,2017年以来,随着政府投入3亿多元对沙湖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沙湖水清亮了,鸟类和水生植物也越来越多了,沙湖生态链恢复了。
10月初,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大磴沟道路两侧刺槐、火炬、金叶榆排排成荫。大磴沟位于贺兰山大武口区段,这里一度渣石成山、尘土飞扬,如今旧貌换新颜,斑驳的山体露出了俊秀的面容,上百亩植被绿意葱郁。
“以前我进山拉煤,现在我卖掉了拉煤车,当上了大磴沟林场管护员。”提起现在的职业,贺兰山大磴沟林场管护员牛建银很自豪。
在牛建银的记忆中,拉煤时车里车外都是黑灰,除了采煤、拉煤,没有人愿意进山。“这几年经过治理,山上的环境大变样,树多了、环境好了,游人也越来越多了,我在山里工作很惬意。”牛建银说。
从生态退化、恶化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宁夏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17年,宁夏构筑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三山”生态安全屏障,连续5年推进“绿盾”强化监督行动,贺兰山从“千疮百孔”变成“重披绿装”,罗山水源涵养能力和改善区域气候整体功能提升,六盘山“高原水塔”功能有效恢复;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稳定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黄河干流宁夏段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最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10年来随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集中攻克,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绿水青山为群众美好生活添彩。(记者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