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记者来到宁夏农垦集团暖泉农场农三队职工曾文新的玉米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成行成列的玉米郁郁葱葱,一个个浑圆的玉米棒颗粒饱满,丰收在望。老曾抑制不住笑容介绍道:“我和老翟合作了16年,隔三间五他都会到地里,指导如何科学种植。我这玉米能长得这么好,是因为喷施了老翟研制的‘肉肥’。”
曾文新口中的“肉肥”是宁夏北方明珠农林科技开发公司的农技专家翟占军研发的一款含氨基酸水溶叶面喷施肥。
7月23日,灵武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全程和灵武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专家对位于郝家桥镇吴家湖九队海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0亩春小麦进行测产,这片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28.6公斤(国家粮库收购标准),亩产对照高出114.3公斤,增产率达27.5%。这是什么概念?增产率超过国家规定5%的5.5倍。
曾文新告诉记者,他地里的玉米喷施2次“肉肥”,亩产在1400公斤左右,高出场里其他地150多公斤,冬小麦亩产750公斤,二季油葵亩产330公斤,都要比其他农户的亩产高出100公斤以上。由于这几年地里收成好,农垦集团授予他种粮能手称号,每年这个季节三天两头都有人过来参观学习:“现在大家都大量使用化肥,把地都给喂‘馋’了,到头来地板结了,地力差了,还不增产,庄稼越来越难种,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曾文新一边说一边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这块地化肥使用量减少10%,而且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明显提升,“玉米金黄金黄的,千粒重比别人家的都重,收粮商都拿我的玉米送粮库作样品检测,每公斤售价比市场价高出0.04元左右,1亩地可增收300到400元,今年收青贮的每亩给我3000元我都没有卖”。
给翟占军竖大拇指的种植户不乏其人,暖泉农场张学萍便是其中之一。她从2018年开始使用翟占军研制的氨基酸有机水溶肥,短短四年间,玉米亩产从600公斤提高到1100公斤。张学萍深有感触地说:“种植还得靠科技,老翟有两下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新行教授,是翟占军这几年“麻烦”最多的专家,他在陕西湖北等地用翟占军研制的肥料在稻田里做过试验,喷施氨基酸有机水溶肥的田,平均亩产要高出其他地块100公斤,老教授兴奋地比喻,如果能大面积推广这种新型肥料,就等于在给全国新增1000万亩的水稻良田。
“地里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随着翟占军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和他的团队——宁夏北方明珠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的农业服务领域已拓展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服务土地面积200多万亩,间接实现农作物增产近2亿公斤,“这些年,我们团队在如何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上下了功夫,就是让种植户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发展绿色低碳农业,让农业生产安全链向低碳转型,保护好绿水青山,这就是我们农技人的使命。”
采访中,一些和翟占军合作过的种植户说,老翟研制出的肥料一喷就增产,它的原理就是为植物增光、补光、促光,增强光合作用,好处看得见摸得着。优势体现在克服不利气候对作物生长的抑制,抗倒伏、抗盐碱效果显著,庄稼不早衰、有后劲,没污染,这是化学肥料做不到的,是我们增收的秘密武器。
对眼前取得的成绩,翟占军开心地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清清楚楚地写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这让我更有底气了。在农业产业链上,有很多错位的宝贝,用好了就能派上大用场。我们研发的重点就是变废为宝。这款肥料就是以动物骨头毛发血液为原料,通过生物酶分解技术生产的高活性高蛋白氨基酸有机水溶肥,它能迅速被作物叶面吸收,在茎叶表面形成蛋白肥料包膜,增强光合作用,以叶养根,以叶促根,快速培养植物强大的根系,促进对土壤中化肥的最大化吸收利用,降低对土地和地下水污染。”
和翟占军告别的时候,又有种植户打来电话,请他去上门指导。“发展高质量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其中平凡的一员,我每天只想多做一点,多影响一个人,多收获一点改变。”翟占军说。(记者 张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