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被历史多次验证过了的。吃,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需求,是维持生命、维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在吃、穿、住、行这四项中,吃是排在第一位的。自古以来,人们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吃”来展开的,人们消耗在“吃”上面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最多的。现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飞速进步,多少人都衣食无虞了,用在“吃”上的时间、精力更是大为减少,但饮食及饮食文化仍然是一篇需要着力书写的大文章,而做好“饮食”这篇大文章,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时至今日,追求“食之精”“脍之细”,仍然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吃得爽口、吃得愉快、吃得健康、吃得舒适,是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人们这方面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如何才能达到“食之精”“脍之细”?这是要精心“写”的“文章”,饮食中蕴藏的饮食文化,也需要进一步挖掘。我们看到,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蕾,许多地区、许多店家、许多厨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也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进而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放眼全国,我们看到:重庆火锅,火遍全国;沙县小吃,遍地开花;兰州拉面,攻城略地;过桥米线,大举“北伐”……再看宁夏,同样不甘寂寞:隆德暖锅、大武口凉皮、中卫蒿子面、黄渠桥爆炒羊羔肉,还有几家各显神通的“手抓”,一个个饮食品牌,近年来都声名鹊起,在宁夏乃至区外已经拥有大批“食客”,展示出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和诱人的开发前景,也有望成长为拉动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
我们看到,这些在某个地区、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饮食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深挖本地资源、本地文化的“产物”,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地方特色越鲜明,往往越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也越大,越能走出所在地域,甚至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因为独具特色,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就能受到普遍欢迎,甚至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地域、种族、年龄、性别也都不会成为制约的因素。
我们还看到,美食文化,不仅在提升美食的品味,甚至正改变人的性情和偏好。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美食文化时,也不再停留在“吃饱”“吃好”的层面,而是将它上升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社交文化。
当前,对饮食文化,我们还要深入发掘、因势利导,全面提升品味;对饮食品牌,我们还要多方扶持,使之尽快达到规模、形成产业。
特色美食和美食文化,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库。这座宝库中的宝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待于重新认识、深度开发。宁夏吴忠市不久前举行的早茶美食文化节和中国面食博览会,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经营者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做好饮食文化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冲破地域局限,走出本县、走出本市、走出本区,走向全国,进而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让给人民带来更多、更美好的享受,在振兴地方经济、提高本地美誉度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