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至今,宁夏话剧团“大篷车”已更新至第四代。38年来,这辆文化“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演出2万余场次,观众达2000万人次。
一种现象,一面旗帜。近年来,宁夏“文化大篷车”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鲜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创作的基点和重点放在弘扬主旋律、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广大百姓的心声、展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上,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文艺的形式“飞进寻常百姓家”。
如今,进入新时代的“宁夏大篷车”,既面临着新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如何进一步打造“大篷车”文化品牌?如何激发文艺创作创新活力?如何更好地为群众送去接地气暖人心的文化大餐。5月31日,来自全区各地的文艺名家、文艺界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新时代“文化大篷车”发展之路。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在‘大篷车’的引领下,我们的话剧从小小的剧场走向更为宽广的广场,从喧闹的都市走向宁静的山村,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观念的转变。进入新时代,我们就是要大力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作生产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宁夏话剧院负责人蒋全洲说。
作为文化大篷车节目的主体演出单位,近年来,宁夏歌舞剧院努力创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特别是结合历史节点的特殊节日,创排了一批符合时代气息的节目,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宁夏歌舞剧院负责人陈丽云说,在今后的节目安排上我们力求创新,不断探索节目的实效性,让更多的艺术形式深入农村,把优秀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精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做到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深入人心、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基层演艺团体,我们要锻造一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队伍,不仅需要来自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更要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让‘大篷车’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海原县花儿艺术演艺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单海霞说。
“文化大篷车”演出种类繁多、质量上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宁夏演艺集团通过推动“文化大篷车”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进网络,送去党的关怀与温暖,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演出过程中,“文化大篷车”始终坚持一条准则:观众说在哪儿演就在哪儿演,观众说几点演就几点演,将舞台搭到群众身边、搭在百姓家门口,零距离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宁夏演艺集团负责人沈自龙认为,“文化大篷车”下基层活动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品创作数量、质量有待提升,宣传时效尚需加强。“结对子、种文化”的开展方式还需深入研究,对基层地区文艺人才培养帮带的成效还需进一步提升。个别地区演出场地局限性大,演出效果还未达到最佳,活动实际效果和观众满意度没有真实反映。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弘扬‘文化大篷车’几十年如一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为‘文化大篷车’注入新时代思想内涵,组织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排戏曲、话剧、杂技、舞蹈等各门类剧(节)目,组建多支短小精悍演出小分队分赴全区各地演出,把这一文艺战线的品牌叫得更响。”沈自龙说。(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