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吴忠市红寺堡区举办“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书香红寺堡·阅读阅美”文学沙龙分享会,农民作家马慧娟应邀作交流发言。吴荣 摄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作为从红寺堡区走出的农民作家,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马慧娟的生活紧张而忙碌。
4月21日,刚种完玉米,42岁的马慧娟便来到农家书屋。记者见到马慧娟的时候,正巧遇到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来找马慧娟。
“马老师,为什么我观察得很仔细,但就是写不好风景呢?”
“写作需要多去阅读一些书籍,先看别人怎么写,然后再来写你自己。比如你要先去观察周围的环境……”马慧娟回答道。
当日10点,马慧娟马不停蹄地赶往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同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到闲暇时间,红寺堡区各村的农家书屋都会举行读书分享会,不到60平方米的房间里,早早坐满了前来听讲的村民。从为什么要识字,到阅读带给人的改变,马慧娟和大家一起聊生活、谈未来,她希望能够鼓励带动更多的乡亲读书学习,让他们看到、享受到文化带来的红利。
村民王慧喜问马慧娟,自己的孩子这两天不好好学习,咋办呢?马慧娟说,得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他好好沟通,其次要和孩子说,现在干什么都离不开文化,就算出去打工,人家也要高中学历,起码要有一定的学历再步入社会,这件事情要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走出会议室,马慧娟来到同原村F区280号,这是泥土书香读书社成员王晓芳的家。王晓芳有孕在身,在聊天过程中,马慧娟建议她闲暇之余多读一些关于育儿的书籍。在马慧娟看来,只有让移民群众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才能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王晓芳说,马慧娟就是她的榜样,因为马慧娟组织的泥土书香读书社不仅让姐妹们有了读书的地方,也使很多农村的孩子感受到了文化氛围。
个人命运的转变不仅是马慧娟努力与坚持的结果,也是宁夏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到红寺堡区安居之前,马慧娟生活在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只是一头头毛驴。20岁时,得益于国家移民搬迁政策,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红寺堡区。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日新月异,扛着锄头干农活之余,马慧娟以手机作“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十多年间,马慧娟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上百万字,记录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的酸甜苦辣,按坏了13部手机,出了5本书。
马慧娟说:“很多人都说读书看不到、摸不着,但在我看来,正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它让我的人生充盈,一路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近年来,红寺堡区以建设“书香红寺堡”为目标,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推动“你选书我买单、农民读书社等系列阅读举措落实落地,推动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22年4月,该区已建成1所图书馆,64家农家书屋,72所村图书室、社区阅览室、企业阅览室,群众的阅读更为便捷。红寺堡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青松介绍,为了让移民群众更好地阅读,该区在政务大厅、医院、银行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了多个流动书吧,并定期更新,让红寺堡区图书馆、城市书吧、农家书屋的书流动起来,拓展了群众的阅读空间。
马慧娟说,在家乡,自己亲眼见证了红寺堡区从“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从借书比借钱还难,到农家书屋全覆盖,乡亲们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马慧娟不仅通过阅读改变了命运,也在用写作记录时代的伟大变革。“下一步,我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的。因为红寺堡区的特殊性,因为移民搬迁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才能做到这样的事情,才能成就这样伟大的壮举。”马慧娟希望继续用自己的笔来讴歌这个时代,用自己的笔书写新时代更多的故事,让红寺堡区的群众来讲述时代变革是什么样的。(记者 吴荣 朱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