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员们正在研究讨论。
农机手将玉米种倒进播种机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2022年银川市小麦种子、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自给率分别达到95.8%、123.4%、45.1%,全市优质粮食制种产业发展规模初显。
增强科研加快育种产业化步伐
“这片50亩的基地,主要用于小麦快速提纯复壮,种了宁春4号、宁春39、宁春51等7个小麦品种,到6月25日召开观摩会就能看见成效。”4月中旬,在宁夏科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小麦原种繁育基地,破土而出的麦苗迎风摆动,科丰种业董事长年学文向记者介绍起目前银川主栽的一些小麦品种,大多产量高、抗病性好,农户们的选择多多。
上世纪90年代末,科丰种业便致力于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一方面加强与农科院、作物所、高等院校的广泛合作,一方面建立起126个种子代销点,一些产量高、抗病性好的作物品种得到大面积应用。
2022年,该企业共向宁夏及内蒙古、新疆等区域供给6个品种的小麦种子200万公斤,以及9个品种的水稻种子400万公斤。
科技研发是良种繁育的关键一环。年学文介绍,2017年该企业联合7家种子企业,成立了宁夏种子企业水稻试验示范联合体,在全区建立6个试验示范基地,主要承担水稻引种及育种工作。
每年该联合体引进育种材料3600余份,截至目前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有4个,引进并在自治区备案的品种有3个,在全区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出具体部署,银川市积极行动彰显了对种业“破卡”的决心,一方面于2021年引进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大型种业企业在银川市建立制种基地,推动银川市优质粮食制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本地制种企业,鼓励引导银川市种业企业增加科技研发应用投入。
种源从依赖进口到实现自给自足
4月16日,在宁夏西夏种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实验员刘涛正对玉米品种“迪卡159”展开烘干实验。另一旁发芽室内的穴盘上,种子从基质中钻出了头,伸展出绿色的嫩芽。
刘涛介绍,目前实验室主要通过发芽纸、基质和沙子进行发芽率实验,“因为今年第一年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我们需要多方实验对比,以最优组合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刘涛说,目前企业已培育出了先行1658、XX1958等7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耐密、抗病的突破性杂交玉米新品种,其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解决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问题。
“从依赖进口,到如今实现自给自足,我们坚持了12年的育种研发路。”宁夏西夏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西介绍,公司在初创阶段以销售种子为主,由于不掌握主动权,常常受制于外国企业,“价格都是人家说了算,说涨就涨,而且各地土壤、气候不同,很多进口种子在宁夏也‘水土不服’。”于是他投入人力物力,建立育种团队和实验基地,针对宁夏的玉米产业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优质等突出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科研团队每年在银川和海南两地奔波,通过“北育南繁”,将一年一茬的育种工作改为一年两茬,以加倍的工作量换取育种进程的加快。
本地市场货源丰富供应充足
最近3日,贺兰县习岗镇经济桥村7社村民张建宁都在田里忙碌,今年他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玉米,品种正是由宁夏西夏种业有限公司自主培育的“先行1658”。
张建宁说:“这个品种我种了5年,产量高、抗病性好,每亩产量比其他品种高150公斤左右,加之青贮秆茎高,每亩地可多收入200余元,一年增收就靠它了。”说话间,一旁的农机手已将包裹了绿色包衣的玉米种倒进了播种机内,准备在田野间驰骋。
罗西介绍,目前企业向农户的提供的种子相比于进口种子,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性好,价格也低了20%,“预计今年还可审定通过3个适应宁夏及西北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下一步还打算投入1500万元扩建玉米种质资源库,为咱们宁夏提供更优良的种源。”
种子繁育是现代农业种业创新的核心,传统育种在筛选目标时主要依靠外在表型来判断,存在育种周期长且品种改良进度缓慢,而生物育种技术则突破了这些局限,使农作物育种变得精确、高效、可预见、可控制。近两年,银川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目前全市拥有优质粮食作物制种基地80个,种植面积2.5万亩,2021年核定产量1253.3万公斤。其中小麦制种基地13个,面积0.9万亩,产量452.6万公斤;水稻制种基地38个,面积1.3万亩,产量691万公斤;玉米制种基地29个,面积0.3万亩,产量109.7万公斤。
今年全市春小麦实际播种面积18.9万亩,水稻计划种植28万亩,玉米计划播种81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本地农资市场货源充足,三大粮食作物种子供应完全有保障,我市优质粮食制种产业发展规模初显。(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