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落幕,这背后,一批批医护人员全力护航,为运动员追逐更快、更高、更强的人类极限提供坚实医疗服务保障,为冰雪盛会交上一份“安全”答卷。近日,受到表彰的他们讲述了难忘的冬奥故事。
这是医疗团队正在清点药品
精:精心谋划,优质资源精准保障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北京、张家口两地卫生健康委均获得“突出贡献集体”称号。自冬奥筹办以来,他们统筹协调本地医疗资源,精心制定救治方案,实现以最优医疗力量精准保障冬奥赛场。
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高坚介绍,根据冬奥会运动项目伤病特点,赛时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共设置了88个医疗站,提供现场救治及伤病员分流转运工作。从17家牵头医院和2家院前急救机构选派了1300名医疗骨干为场馆提供保障。
“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特点,各医疗机构还专门配置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专业学科的医务人员,在冰球场馆增配了CT、牙椅等设备,实现‘一场一策’医疗保障。”高坚说。
张家口赛区承办的雪上项目具有突发状况多、场地救援难度大等特点,医疗保障任务重。
这是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医疗队员正在步行到保障点位。
“自冬奥会筹办以来,我们高标准完成了8个冬奥医疗建设项目,确定了8家冬奥会定点医疗机构。在赛前制定了医疗、防疫全流程、各环节方案预案,各项工作细化到天、到人、到岗、到点;赛时累计调配各类医疗人员3600余人,组建了高效的医疗保障队伍。”张家口市卫健委副主任董彦召说。
如何在雪道上快速救援伤者,是张家口赛区医疗保障的重要环节。自2019年起,张家口市卫健委累计选派了355名医务人员参加滑雪技能培训,参训学员全部达到了中级滑雪水平,其中5人达到高级滑雪水平,为第一时间上雪道开展救援做好了充分准备。
稳:稳扎稳打,扎实技术有效救治
“一名外籍滑雪运动员,在训练时高空坠落摔伤,请求转运至医院。”2月初的一个下午,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地面指挥中心的对讲机骤然响起,接诊指令随即发出。
随着急救车直接开进创伤中心接诊大厅,医护人员迅速展开行动。经过问诊、查体等一系列检查后,伤者被诊断出胸椎处有两处骨折。医疗团队发现,该骨折并不十分稳定,可能发生骨折移位甚至继发脊髓损伤,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运动感觉功能的障碍。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敖英芳院长用日语与运动员沟通治疗方案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院长敖英芳立即通过指挥中心5G远程会诊系统与相关专家进行线上联合会诊,经过对运动员整体职业生涯、术后康复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为伤者制定出了最优化手术方案。而后,经过几位业内专家的通力协作,三个赛区正式比赛期间的第一例运动员手术顺利完成,这也是首例外籍运动员手术。
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康复也不能落下。经过院区人员的精心护理,伤者到术后第三天已能够下地行走。惊叹于中国医生高超的医疗技术,伤者及其团队向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并送上了代表两国友谊的徽章。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首例外籍运动员手术
数据显示,自2021年底的“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至冬残奥会结束,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共接诊涉奥伤病员987人次,其中包含26名外籍运动员;实施住院和门诊手术78例。
凭借专业与奉献,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敖英芳表示,团队会将这份崇高荣誉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强大动力。“我们将认真总结冬奥经验,全面提升医疗、教学、科研等水平,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为地方发展、冰雪运动发展保驾护航。”
快:快速应对,问诊方式高效多样
对滑雪医生来说,在雪道上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其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运动员争夺奖牌。
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雪上转运伤员可能出现的地上交通困难等情况,张家口赛区、延庆赛区均启动直升机救援,确保直升机在5分钟内到达赛道,在15分钟内将危重患者转运到距离最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为治疗争取时间。
这是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医疗队在转运伤者。
作为张家口赛区第一定点医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承担着张家口赛区除传染病外涉奥伤病人群的救治任务,成功实现15分钟陆地转运、5分钟航空转运。
2月7日中午,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传来消息,有运动员受伤出现昏迷,雪场已启动直升机转运。闻讯,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副院长杨渝平立刻组织抢救人员,直接到达创伤楼顶停机坪。5分钟后,直升机降落。院区医生和转运医生迅速对接,将受伤运动员运送至急救中心。
此次利落高效的直升机救援受到了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女士的肯定。她表示,你们给了参赛运动员近乎顶级的医疗保障!
此外,云端会诊也是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的“利器”。通过5G技术和移动数据,前方医生可与后方医疗组实时交流,及时完成对伤者的接力救治。如在急救车内,前方可使用便携式医疗设备对病患进行检测。数据出来后,第一时间通过远程影像平台传输到医院,便于在会诊中心的专家实时掌握伤员情况,争取黄金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