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自然中。
银川的四月,有多美?叶已绿,花已开,水潺潺,鸟飞鸣。背上背包,和一群人在一天时间里徒步15公里,漫步乡间路,踏过黄沙地,穿过芦苇丛,坐在黄河岸,这样的行走,已不仅是在用眼睛记录春天了。这就是“野徒”的意义——身心所能调动的一切感知力,都在行走中被打开,于是,看见了万物,也“看见”了自己。
A
慢下来的行走看到更丰富的世界
4月4日上午九点半,黄河湿地公园安静又热闹。没有城市的嘈杂,却带着自然就有的乐章。
来参加这次“野徒”活动的,有孩子,也有大人,小一点儿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大一点儿的个头看着很高,但也不过是才上六年级。聚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背包,没有谁帮助谁拿东西,各自独立,却又互相陪伴。活动还没开始,但处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人,眼睛里都有光。
这次“野徒”全程15.57公里,从黄河湿地公园门口集合,一路向东,走到黄河边沿河岸向北行走,最后再拐回公园。活动过程中,有随机进行的小游戏,可以随时在美好的风景前停下歇脚,饿了就铺开野餐垫,分享彼此带来的亲手制作的美食,和遇到的花草、牛羊互动一会儿……就这样走走停停,不紧不慢,不用比赛谁走得快,也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孩子和孩子,玩着属于他们的游戏,大人们也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去释放、去感受。
“‘野徒’很简单,就是在野外、在自然中行走。但每个人会在这一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因为慢下来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头脑,这样的‘慢状态’,会让大家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更丰富的自己。”活动发起人“白杨”说,她的孩子上六年级,有男孩子的阳光,也有比她还细腻的感知力,“对于这样的行走,他很习以为常,我经常会带他这样走上一整天。”
B
与自然融为一体温柔且充满力量
“白杨”说,之所以喜欢和孩子这样行走,是因为她发现,每次走在路上的时候,她和孩子的交流会特别深入,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样,孩子也更享受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和自然对话。
正是有了这样的体验,在银川刚步入早春之时,“白杨”决定带身边的家庭、朋友,一起去享受野徒的乐趣。只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收获了另外一些感动。
这份收获,是参与者带来的。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白杨”关注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和一只虫子玩,只见他把手伸向那只虫子,下一刻,虫子已经爬在了他的手上,他就蹲在那观察着虫子;后来,小男孩又发现了一只蜥蜴,大家都很惊讶,他很轻松地就抓住了那只蜥蜴,蜥蜴在他手掌中也并不害怕,一切都那么自然,感觉他和这些野外的“小家伙们”本来就是认识的。“孩子和自然在那些时刻里,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自然,充满了生命力,非常温柔又充满力量,让人很感动。”“白杨”说。
还有一些家长的状态,也让“白杨”印象深刻。比如遇到一个比较高的陡坡,很难走下去,见到孩子们把芦苇压倒顺势滑了下去,这些平时很紧绷的成年人,竟也像孩子一样,一个个从芦苇“滑梯”上滑下去,那个兴奋的状态,超过了现场所有的孩子;看着孩子们用捡来的花草、叶子制作拓叶画,他们也要亲自尝试,等作品完成时,那份喜悦带着强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手中原本朴素的花草图案,也变得有了光彩……“你会发现,当大人会玩了,其实会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就不再是简单地照顾孩子,而是会陪伴孩子了。”
C
北方正在发芽的春天让人心动
参与者“月亮”是南方人,为了陪伴孩子上学,几年前来到银川生活。“此前,我一直对北方的春天不屑一顾,一眼望去,一片苍凉,而南方此时已经是花开满地,一片绿油油了。”她笑着说,但是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北方的春天,正在努力地发芽呢。看着一点点冒出来的绿,“月亮”说自己很感动,“看似悄然无声的大自然,其实正在争先恐后绽放自己的生命,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一路的行走,“月亮”沉浸其中,少了很多平时带孩子时的焦虑,更多地关注到了自己的感受。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比往常更灵动——水里的漩涡,像是在舞蹈,又像是在说话,展示着春天的生机,蓄积着更大的力量;乡间小路上,有一粒粒羊粪蛋、一个个的马蹄印,她说这都是从前生活在南方时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她想象着它们走过时的样子,自己会笑出声来;她能听到鸟儿的叫声、能听到水流动的潺潺声、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这些,都让她的内心一直热腾腾的。
参与者“绿萝”也有同样的感触,她说当时设定路线时,有家长提出15公里是不是太长了,怕孩子走不下来,但没想到在野徒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依旧精力旺盛,还玩了两三个小时的沙包,“孩子的潜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她自己,也被北方野外的开阔、宁静所吸引,体会到了不曾有过的松弛和宁静。“那种感觉很辽阔,是内心的辽阔,是无限的可能性被激活的喜悦。”“绿萝”笑着说,“下次,加入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野徒’吧!”
(记者王敏文/图) (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