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消息报一篇“拿不出50万彩礼女友被强行拖走”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成了很多人议论的话题。彩礼本是一种民俗传统,是婚姻双方家庭对儿女婚姻的美好愿景。然而,层层加码的彩礼也使传统民俗蒙上了奢侈、攀比的阴影,不仅掏空了不少家庭多年的积蓄,甚至出现了“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等怪现象。
近日,记者走进银川市西夏区多个社区、乡镇了解到,如今,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移风易俗之风已刮遍了西夏区。从土生土长的“老银川人”,到近些年来移民到此定居的“新银川人”,从正值婚嫁年龄的青年男女,到花甲之年的老年人,对婚事新办、不要或少要彩礼已经有了共识。“让年轻人‘轻装上阵’,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早已成为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只要他们过得好我就放心了。”2月15日,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顾家桥村的村民潘怀仁对记者说,“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嫁姑娘一分钱彩礼都没要,就想着给孩子们留点。”
潘丽和吕佳乐。
2021年11月,潘怀仁的女儿潘丽与恋人吕佳乐步入婚姻殿堂,出乎两个年轻人的意料,两家老人先提出了“不要彩礼”的想法,“不要彩礼挺好,夫妻感情更好了,以后我们也会更努力。”小两口都表示这种婚事新风俗“确实减轻了双方父母的负担”。因为征地拆迁,家里人都住进了楼房,不要彩礼、没有贷款的婚后生活让小两口轻松不少。“他们过好日子比啥都强。”潘怀仁说。
在西夏区兴泾镇黄花村,村民于彩莲的母亲曾被授予“兴泾镇好婆婆”称号,他们家也是“五好家庭”。受父母影响,于彩莲在结婚时也遵循了婚事新办的原则,母亲说,“彩礼只是一个形式,只要孩子们过得幸福就好。”
张文学(左二)和儿女们在一起。
50岁的张文学是西夏区镇北堡镇团结村的村民,是自治区级的移风易俗示范户。2002年,他带着母亲和妻儿从西吉县自发移民搬迁到团结村三队,慢慢创业成为一名个体户。过过苦日子的张文学表示,虽然现在日子好了,但最不能接受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等铺张浪费行为,在儿子、女儿的婚事上,都举办了庄重俭朴、温馨祥和的新式婚礼。嫁女儿的时候不但没收彩礼,还给女儿陪嫁了一辆奥迪车。张文学对亲家说:“儿子女儿都一样,只要孩子们幸福快乐就是对咱们最大的安慰。”
2月16日上午,西夏区宁华路街道办事处兴磷社区二楼的会议室里,一场以“抵制高价彩礼 弘扬婚嫁新风”为主题的宣讲会正在进行。“为了要高价彩礼,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让孩子和邻居们都看了笑话。这样以后两家人反目,孩子们也很难相处。”宣讲会从近期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开始,讲解了高价彩礼、婚礼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不良陋习带来的危害,分享了移风易俗活动给居民群众带来的实惠。“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体现出了礼仪之风、文明之风。我们要携起手来,争做抵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让好家风、好民风蔚然成风。”兴磷社区工作人员王甜说。
为破除陈规陋习,在村民心中种下移风易俗的种子,兴泾镇黄花村也想了不少办法。“平日里,我们通过上门入户、小喇叭循环播放以及微信群等方式宣传,利用各种活动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彩页,不断向村民宣传婚丧嫁娶的移风易俗事宜。”黄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慧琴告诉记者。“我们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遇到红白事时,红白理事会第一时间入户,宣传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弘扬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喜事简办。”
走进黄花村村委会,“农村十大陈规陋习”“五好家庭”“弘扬良好家风”“健全组织机构 推动移风易俗”等展示牌挂满墙面。
2018年年底,黄花村专门打造了“移风易俗馆”,虽然只有50多平方米,但通过文字、图片、经典家训、非遗作品展示等方式,向村民潜移默化地阐释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据了解,近年来,西夏区各街道办事处、镇村等地通过建立移风易俗工作档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制作村规民约便民服务卡、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方式,引导居民实实在在地从观念上祛除陋习,让移风易俗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让乡风文明之花在广袤大地上绚丽绽放。(记者 张雪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