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东
《西西弗的石头》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散文集《西西弗的神话》,许多人并不陌生。宁夏作家张学东近期出版的新作《西西弗的石头》,正是回应并致敬加缪当年散文集中的名篇《西西弗的神话》。
伴随《西西弗的石头》的写作,是张学东对加缪哲学思想的思考,也是对人生、对城市、对生活、对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人生如搬“西西弗的石头”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西西弗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又因重力作用,滑落到山底。西西弗只能日复一日,陷入了永无止息的苦役中。阿尔贝·加缪从这个神话中,解读出人类现实的困境。人生就如同这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苦役。
在张学东新作《西西弗的石头》中,这种劳而无功的人生被具象化。书中第一主人公顾责是家里唯一接受教育,在城市立足的人,可他离了婚,患上抑郁症,又不知不觉犯错丢掉工作;妹妹顾乐借着照顾哥哥顾责的机会,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城市,但未婚先孕,付出了不少代价;家中老二顾产在农村看似生活安稳,但面对辛苦种的西红柿滞销、哥哥和妹妹的变故等一系列不如意,酒后置气重伤了老婆……
“西西弗的石头就是生活的重担,它压在所有人身上。”张学东说,小说人物在现实世界或多或少都能捕捉到原型,既有他自己的影子,也有身边的人,更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他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文本,去思考现实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张学东在这个作品中尝试了新的叙事结构,“我希望它就像一个魔方,把故事的每个面都呈现出来。”他介绍,通过一家三兄妹和老大的同事黄莺的视角,相互补充,加上作者以老大顾责的口吻写了一篇文章,形成了一个复调小说,故事中有故事。“写小说要有一点野心,于我而言,这部小说要和我以往的所有小说都不太一样。”
直面“抑郁症”
抑郁症被人们称为城市病,文明病。在《西西弗的石头》中,抑郁症是个不可回避的主题。
“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说法,包括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个体特征等,民间甚至还看星座等。”作为一位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张学东更愿意顺着人物成长路径,溯源其悲剧和病根。他们都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也有一个长期酗酒、家暴的父亲,因此在顾泽和顾产两兄弟身上,即有母亲的优点,也有父亲的狂躁,可以说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了人物宿命般的悲剧。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第一主人公顾责脱离原生家庭,走进城市,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没能融入城市。妹妹顾乐作为城市边缘人物,做着最不起眼的工作,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梦想,反而融入了城市。”张学东说,城市讲求高效、竞争,城市的异化也是在追求物质的途中收敛了人性,这是要警惕的。正如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有一段表演,他作为拧着六角螺丝的工人,工作到魔怔,连看见大街上一名女士裙子上的六角纽扣,也忍不住拧一把。“城市异化,人变成机器,生活就过得别扭,就容易失意,甚至抑郁。”
所幸城市也不总是冰冷的,正如他在小引中写的“山是石头山,戏是老秦腔,都是有风骨的玩意……”张学东认为,一天中总要空出一些时间,去做点漫无目的的事。或许这样才不会感觉石头太重。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张学东从2017年开始着手写这部小说,2019年初稿完成,2020年疫情突然爆发,此后他对小说做了很多修改,特别是为本书写了一个小引。
“这篇小引是2021年写的,里面没有一个字写疫情,但大家都知道它和疫情有关。”张学东说,疫情给了人类一次沉重的打击,它告诉人们,活着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得不审视自我,审视生活,所思考的又回归到“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问题。
“我觉得人到了50岁,应该用哲学来看待生活了。”对于50岁该有的生活,张学东没谈改变,没谈追求,他在意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惯性,正如他在小引中所写:“正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琐事当中,蕴藏着生活的意义。”
“悲观”认识世界积极面对生活
张学东说,《西西弗的石头》是一本关于“失败”的书。
事实上,他写了很多这样关于“失败”的书,塑造了一系列失败者的形象,仿佛是他笔下主人公的宿命。现实生活中当然也不乏成功者的故事,但成功的启示往往“雷同”,人生中的失败却是各种各样的。“作为作家,我更愿意去理解这样充斥着失败的生活,用文字去干预。”张学东说。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要‘悲观’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也是这样教自己孩子的。”他说,现实中,世界有太多不完美,甚至是缺陷,从地震、海啸,包括新冠疫情这些难料之灾,到人的偏见、刻薄,再到自我能力和认知的局限,让人生多处蒙受挫败感。但正如影片《哪咤》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悲观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命运,这是平凡人的壮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失败”故事,可能比成功的故事更有魅力。(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