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自治区提出“四大提升行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灵武市通过下功夫培育壮大产业、提高居民收入、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党的建设,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在此背景下,泾灵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路越走越宽。
年收入实现五倍增长
11月17日,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南村村民兰五仓来到村委会咨询今年养老保险的缴纳事宜。“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一双儿女也抚养成人,是该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了。”说到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自家增收致富的事,兰五仓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2012年通过生态移民工程,兰五仓一家人从固原市泾源县乡村搬迁到了泾灵村。
“过去在灵武市城区建筑工地做木工,每天的工资有一二百元,这还多亏了过去就学了门手艺。”兰五仓说,工地上的零工有活就干没活就闲着,收入得不到保障,“媳妇也外出打零工,但收入更低,两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8岁,正是需要家庭关爱和家长教育的年纪,却成了村里的留守儿童。”
家庭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却要养活家里6口人,这样的光景一直持续到2018年村里开始承包温棚,兰五仓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村里看的人多,敢尝试种棚的人却很少。
人活着就要不断尝试,兰五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果断承包下了一栋温棚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在驻村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兰五仓通过种植西红柿第一年就挣到了3万多元,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第一桶金。有了本钱胆子就大了起来,兰五仓两口子经过细心观察发现村里经济和环境好了,返乡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会蒸馒头烙饼子的人却很少,于是他们在村里开了一家饼子店,每年又能多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每年的收入从1万多元增加到5万多元,兰五仓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给了这个淳朴的乡下汉子前所未有的信心。“人就是这样越干越有劲儿,越干越有心气儿。”兰五仓笑着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工作,夫妻俩有更多的时间教育陪伴孩子,老大如今已经参加工作,小的如今在距离不远的宁东镇上职业技术学校。家里的房子也从来时的三间扩建到了如今的六间大瓦房,去年家里还添置了一辆小汽车,这日子就别提多美了。
致富路上党员是领路人
兰五仓的致富故事美好而精彩,但村民增收致富的背后,离不开党员领路人,党员马福广就是其中之一。刚搬来泾灵村,生活条件都比较差,马福广决定出去闯闯。与兰五仓不同的是,马福广并没有选择去打工,而是开始学习种植技术,聪明好学的他在掌握种植和育苗技术以后在金凤区良田镇创办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
2018年泾灵村争取到各类扶持资金1500多万元,建设了50多栋设施温棚,希望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刚开始敢于尝试的人并不多,因为各项成本加起来一栋温棚建设成本近20万元,减去各项补贴,落到农户身上一栋棚还要交纳6.5万元的费用,如果挣不到钱这对普通农民家庭是难以承受的打击。马福广了解情况后,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返乡后成立了宁夏谷宇种植专业合作社,决定先承包温棚,种植见效打消村民的顾虑后,再将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村民。
如今,通过设施温棚,菜花、西红柿、黄花菜等成了泾灵村的名片。马福广不但管技术,还解决村民蔬菜的销路问题,为此他时刻抱着手机通过微信群、快手等平台联系南北客商,有时候在网上跟收运蔬菜的客商聊到深夜,只为给村民的每斤蔬菜多加一两毛钱的利润。
如今马福广的合作社越发壮大,种苗销往周边各地,村民对他联系的客商特别放心,纷纷通过他的合作社进行蔬菜交易,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马福广不仅收获了财富,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赞许。
“村企联营”激活发展动力
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泾灵村打破原有机制成立了郝家桥镇首个村级党委。探索“一中心两链条三受益”模式,以村党委为核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村党支部协调各方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处理村企农关系,由非公企业党支部牵头负责产业发展和就业带动,形成村集体和企业、企业和农户两个利益链条,最终实现村集体收入增加、企业健康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点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泾灵村党委逐渐探索出村集体和企业、企业和农户共同受益的有效抓手。”郝家桥镇泾灵村党委副书记、泾灵南村党支部书记马冬生介绍,泾灵南、北村协调流转土地4750亩,高质量引进具有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家,种植特色蜜瓜、黄花菜、小番茄、甘草等果蔬药材,发展规模化奶牛犊牛养殖场4个,建成蔬菜分拣、甘草茶加工、服装制作扶贫车间3个。泾灵南、北村将57栋集体温棚承包给夏能等企业,发挥良种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了村集体和企业利益链条。黄花菜、甘草茶等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产业工人,解决弱劳动力就业,多途径增加农户收入,形成了企业和农户利益链条。
2020年泾灵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5.8万元,其中泾灵南村22.53万元、泾灵北村23.27万元,位居郝家桥镇前列。非公企业在泾灵村发展迅速,夏能公司和沃益农合作社年经营性收入超过2000万元,带动就业2200余人次,每年支付劳务工资800余万元。“村企联营”之下,合作村、经理人、劳动者都有了与公司的利益联结,让村民生活更有奔头、村集体收入更有盼头。(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