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我区各地各部门在实施“四大提升行动”、促进乡村振兴上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各地通过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渠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和分享增值收益;通过加快“三权”分置改革成果运用,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序发展土地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流转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山林的占用、使用、收益等权利及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拓展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聚焦各地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积极探索。
平罗县:农村“股民”走出发展新路径
西灵村村民在大棚里忙碌。
10月8日,平罗县灵沙乡西灵村40座温棚里,葱翠的芹菜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浇水施肥。“下个月芹菜就上市了,春茬种西红柿,秋茬种芹菜,有4座棚是村集体的,其余36座棚由移民群众承包。”西灵村党支部书记丁少伟说。
2016年,王月花一家从西吉县搬迁到西灵村时,正赶上西灵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她便承包了一座大棚。“丈夫在周边打工,我每天忙完棚里的活儿还能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还养了30只羊和3头牛,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心里特别踏实。”王月花说。
西灵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00人,确定股东1662人,推选股东代表69人。该村在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由村集体、党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联合出资创办的灵西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依托西灵村插花移民蔬菜大棚扶贫项目,种植草红花200亩、蔬菜大棚40座96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结合农村改革,计划收储利用蔬菜大棚种植园区周边农户闲置宅基地11宗28.3亩,规划建设草红花晾晒场地、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农民产业培训实训中心、蔬菜分拣包装储存冷链。
“产业园区建起来以后,许多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工作。现在固定用工40余人,高峰期用工100余人,农忙时节工人可以请假回家种自己家的田。”丁少伟介绍,去年,大棚集体收入30余万元,村民务工收入40余万元,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去年9月,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迎来了第二年“分红”。该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村集体经济薄弱,移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工收入,是平罗县重点扶持贫困村。
通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庙庙湖村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健全完善村企、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将各级政府扶贫投资建设的养殖场、设施温棚、村集体土地等经营性资产和土地收益全部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资产“人人持股”。移民收入由单纯的种植和务工向特色种植、养殖、集体收益分配等多元化发展。
2020年,庙庙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1项,净收益142.159万元。按照分红方案,首先提取15%作为2021年壮大村集体经济运营资金,再提取8%作为村“两委”班子奖励资金,最后对109.4024万元以每股164元进行分红。
近年来,平罗县为提升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鼓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资源禀赋,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平罗县14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开展了社会化服务、村企合作、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模式,实现经营性收入3100万元,带动集体和农民共同增收致富。(记者 李良 文/图)
利通区:土地变股金 农民变股民
吴忠市立军农机作业公司在收割青贮玉米。
“把家里的9亩耕地全部由村级合作社进行流转,每年每亩能获得800元土地收益外,还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红。我不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每年出外打工还有收益3万余元。”9月28日,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波浪渠村民马洪保说,土地都被农业公司托管后,真正实现了农户、合作社、农业公司互利共赢。
从2017年开始,波浪渠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将农户的耕地进行土地流转,与吴忠市立军农机作业公司签订土地全托管模式。该公司将托管的520亩耕地全部种上青贮玉米,全程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植保、技术服务等,亩均产值1600元,农户在土地保底收益800元的基础上实现每亩分红60元,村集体每亩分红140元。
“目前该公司已对村上1700多亩土地进行了全托管服务,由于机械化程度高,亩均收益年年增高。”波浪渠村党支部书记马希云说,去年托管耕地每亩收入1900元,扣除土地流转费和托管服务费,给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收40多万元。
“家里没有大型农机具,过去种植青贮玉米费工费力,而且亩均效益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马洪保说,现在自己的土地被托管了,不但旱涝保收,而且收益年年增加。
“通过采取‘保底+分红’全程托管种植服务模式,进行统一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机械收获等,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有效的田间管理和先进的机械耕种收割,减少种地支出。批量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减少农资投入,每亩节本增效350元至380元。”吴忠市立军农机作业公司负责人陈立军说。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先后为板桥乡波浪渠村、金积镇田桥村、东塔寺乡白寺滩村提供了土地全托管服务,作业面积4000多亩,为当地两家生态牧场提供土地半托管近万亩。另外,公司还流转9000多亩土地自主经营,积极参与利通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作业面积达到8万多亩。公司营业额也由当初每年200多万元增至1100多万元。
“通过土地托管方式,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土地承包权以及国家相关惠农政策享有权前提下,可以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目前利通区像立军公司这样的农机服务机构有10多家。”利通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每年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同时给出项目服务指导价,引导有序良性竞争,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记者 蒲利宏 文/图)
彭阳红河村:“三资”入股加快农业现代化
红河村村民在园区务工,有了稳定收入。
“十一”长假期间,正值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800亩矮砧密植苹果成熟,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韩玉梅、王秀等村民带着梯子、水果筐来到果园,按照苹果个头大小采摘分装。
“一天务工收入100多元,一年收入3万多元,且旱涝保收。”2017年,韩玉梅将7亩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专业合作社统一耕种管理后,她腾出时间到园区务工,春季播种、夏季锄草、秋季采摘、冬季分包,一年四季都有稳定收入。
韩玉梅一家5口人,丈夫因车祸导致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村里建起种植园区后,韩玉梅到园区务工,不仅补贴了家用,还供养3个孩子大学毕业。
“没有园区前,我四处打零工,没有固定收入,家里入不敷出。现在,我挣的工资完全够我们夫妇二人吃穿住行,还有结余。”韩玉梅感慨道。
红河村地处红河镇北部,全村有耕地8600多亩,辖5个村民小组642户2024人。2017年,红河村率先在彭阳县试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并实施“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
“依托红河灌区土地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引进两家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建起果蔬种植园区,成立专业合作社经营,开展订单式生产,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村民种菜、务工,帮助大家增收。”红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克正介绍。
同时,红河村争取农发项目3335万元,建成104栋占地400亩的可移动现代日光温室,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水肥一体自动化等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采用物联网系统对日光温室内的湿度、温度、土壤肥力等远程监测,产品实现绿色、高端、无公害化。
“起初,村里人对土地流转入股不理解,担心土地流转后没事干。现在体会到专业合作社统一耕种,比自己摸索着种要好得多。”王克正说。自从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销售,并进行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后,加快了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步伐。
园区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在提高水肥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经测算,新大棚的产出和效益是原有的两倍,苹果园区亩收入从原来的1000元涨至1万元。
“园区由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共同投资,引进农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收益分红按照‘11575’模式进行,即10%提取风险准备金,10%参与集体资产股分红,5%参与土地股分红,剩余的75%参与资金股分红。”王克正介绍。
红河村通过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解决了缺技术、缺市场、产业分散的问题。
如今,红河村的果蔬园区帮助300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年务工总收入600多万元,园区已成为群众的技能培训园、就业创业园、脱贫富民园。(记者 剡文鑫 文/图)
沙坡头区南关村:“股改第一村”蹚出振兴路
南关村村民共享改革红利。
“今年,南关村村集体纯收入预计达到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这是我们村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释放的能量。”10月7日,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村支部书记林建国说。
南关村地处城市中心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2015年,南关村在全国先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全区首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近年来,南关村抓住中卫市城市开发建设机遇,坚持依托城市上项目、服务城市促增收,盘活集体资产、引导资本聚集、积极兴办实业,成立了宁夏兴南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动承揽并参与旧城农房改造和城市开发建设,先后投资建成阳光家园、南关新村、阳光骄子等10余个商住小区,总建筑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辖区群众居住环境,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储备了“第一桶金”。
2020年以来,南关村瞄准项目,投资6.2亿元分三期建设阳光悦府高品质商住小区。截至目前,一期项目266套房源已全部售罄,二期项目已封顶预售,预计实现收益4亿元以上,三期项目已开工建设,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提供源头活水。
南关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围绕户户有一个经营项目、一个商业铺面、一个市场摊位的“三个一”目标,鼓励引导群众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积极投身餐饮服务、加工修理、商业批发等产业。全村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达到942人,占全村劳动力90%以上。同时,该村投资2.3亿元高标准打造集大型百货超市、特色餐饮、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兴南摩尔城购物广场项目,目前共入驻商户56家,日均客流量达5000人次,预计年营业额可达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创业450余人。
“发展为了村民、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林建国告诉记者,南关村稳步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1870名村民人均配股75913元,村民领取股权证书吃下“定心丸”,从2015年起,南关村已为村民发放“一项分红”和“八项福利”共计5100万元。
不仅如此,南关村将股权改革利益分配与基层治理、移风易俗、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紧密挂钩,引导教育群众共享红利、共谋发展,共促文明、共建家园,涵养淳朴乡风民风和家风。近年来,南关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南关村股改模式辐射带动沙坡头区南元、新墩、官桥等10余个行政村高水平打造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样板,让各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沙坡头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证明,只有把村民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捆绑在一起,风险才能同担,利益才能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才能形成合力。(记者 杨志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