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美丰硕的螃蟹。
秋风送爽之时,正是蟹肥膏红之日。从9月上旬起,银川市2万亩稻田蟹和1万亩湖塘蟹进入了丰收的季节,在稻田里,在池塘边,工人们打捞起体肥爪壮的螃蟹,向人们展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与美丽。
稻田里“蟹后”金秋
9月22日早晨5点左右,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花田香蟹主题稻田公园里,工人们迎着微光,开始在稻田里捕捞新鲜肥美的稻田蟹。
养殖户王学义穿上捕蟹专用服,利索地下到稻田四周的宽沟深槽里,从水中捞出一个长条捕蟹笼,一拉一扯间,被网住的新鲜螃蟹就呈现在眼前,它们大力挥舞着钳子,向每一个靠近的捕蟹人展示自己的“武力值”。
利用早晨2小时的最佳捕捞时间,工人们将运输的车辆装得满满当当,再运往育苗基地进行分拣包装,那里有来自银川四季鲜农贸市场、新世纪冷链物流、海吉星物流园等批发市场的商贩在等待,他们早早赶来挑选、收购最新鲜的螃蟹。
永兴村的蟹田采取“宽沟深槽”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即在传统的稻田周边深挖沟槽储水养殖鱼虾蟹,这些鱼虾蟹在稻田中来回游动,既为稻禾松了土,其排泄物也替代了部分化肥农药,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的问题。
“今年养殖了4600亩稻田蟹,总产量大概在6万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格在60元至100元之间。”丰收的喜悦在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英平的脸上展露无遗,他介绍,目前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立岗镇共有15户养殖户参与养殖稻田蟹,辐射面积约1.2万亩。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黄晓晨介绍,2018年以来,银川市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出具有银川特色的“宽沟深槽”“稻田镶嵌流水槽”“陆基生态循环”等“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在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吴英平的合作社还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依托,建设了花田香蟹主题公园,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从高空俯瞰,稻田里“几”字形的河道蜿蜒曲折,游客可以乘坐游船在其中穿行,感受风吹稻浪的喜悦。目前该主题公园结合黄河、稻田、村落等文化元素挖掘“蟹”文化主题,打造了看花海稻田、品生态河蟹、食有机稻米、住黄河小院的休闲旅游内容,为乡村振兴再添动能。
湖塘中喜获丰收
一口塘,一池蟹,一叶扁舟,这是刘明伟每天生活工作的画面。
9月22日上午,在兴庆区掌政镇碱富桥村“塞上黄河大闸蟹”基地,养殖户刘明伟正在池塘捕捞已成熟的大闸蟹,这里的每只螃蟹重量约为3两至4两,当中的“蟹王”则能达到7两。
吴英平养殖的稻田蟹以辽蟹为主,刘明伟池塘养殖的螃蟹则属于江蟹,两者从口感、大小、养殖难度等方面各有不同,目前我市3万亩螃蟹养殖面积中,多以辽蟹、江蟹为主。
刘明伟是十里八乡的养蟹专家,常有人来向他请教湖塘养蟹技术。“我们去年包了30亩池塘开始试验,养殖成功了,所以今年扩大到260亩,这两天4两大小的螃蟹,每公斤能卖到160元,效益比以前养鱼高了五六倍。”再过几天,他还打算举办一个盛大的大闸蟹开捕节,邀请游客们现场品尝银川本地养殖的肥美大闸蟹,打响银川螃蟹的知名度。
实际上,刘明伟的养蟹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银川养殖南方水产,气温和水质是最大的“拦路虎”。刘明伟介绍,银川昼夜温差大,螃蟹养殖时间短,导致个头小、蟹黄少,“而且银川的水营养丰富,但养螃蟹需要‘清瘦’一些的水质,所以如何调控水质是最大的难题。”
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兴庆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红玲伸出了援手,她说:“近两年我们积极组织养殖户去南方考察观摩,然后利用水草和生物菌剂调控水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据孙红玲介绍,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养殖户们已经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明年兴庆区计划将池塘养殖模式扩大到1000亩,进一步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