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勇在展示香菇。
苏立勇开发的食用菌干品。
苏立勇展示香菇酱系列产品。
苏立勇种植的榆黄菇。
玛莎农场香菇酱系列产品。
近日,记者来到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是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棚内整齐摆放着一排排菌棒,村民们正在采摘、分拣、包装,一派忙碌景象。在泾龙村,小小的蘑菇已经发展成了大产业,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而这大棚的主人就是宁夏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立勇。
A 辞职搞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之前,苏立勇已经在金融行业打拼多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苏立勇告诉记者,他在进入农业领域之前在多个银行担任过行长,凭借自己多年的打拼,已经算是宁夏金融行业的优秀人才。事业风生水起的他不想安于现状,想挑战自己,尝试踏入未知领域,找到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方向。
2015年,已过天命之年的苏立勇选择了新的人生起点,他辞去公职,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我当时之所以选择农业,主要觉得乡村以后是发展重心,农业领域将来肯定是一片大好天地,而且食用菌一年四季都可生产,还能做产业延伸。”苏立勇告诉记者,经过一番考察学习,他决定选择发展食用菌产业,这在当时的宁夏尚属空白产业,苏立勇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苏立勇成立了宁夏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做起温棚菌菇种植,一直穿西装的他开始穿起工服走进田间地头。
万事开头难,对于苏立勇来说也是如此。食用菌项目启动后,因为没有技术支撑,食用菌面临着产量低、见效慢的问题。“当时我联系到一个加工厂,可他们的食用菌菌棒年产能力只有20多万棒,而我们最少需要200万个菌棒才能满足生产。”苏立勇说。
同时,由于头一次种植香菇,公司在生产管理方面缺乏相应人才,他的香菇事业起步并不一帆风顺。但上天总是眷顾努力的人,四处求贤时,苏立勇遇见了如今公司的技术总监周益初。周益初的老家在浙江省丽水市,那里是全国著名的香菇产地,打小他就接触香菇并深谙香菇种植之道。周益初加入后,在他的指导下,苏立勇遇到的难题一个个迎刃而解。
B 从门外汉到行业翘楚
慢慢地,凭借敢拼敢闯、胆大心细,苏立勇在食用菌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实现了从金融到农业的跨界转型。依托“公司服务两端+农户种植”的农企创新合作模式及“以销定产、以质提效”的生产运营模式,一个新型农业产销联合体的效益初显。
有了技术支撑,苏立勇的香菇产业就此明朗起来。为了助力脱贫攻坚,苏立勇又招募了不少泾龙村村民到温棚打工,公司每年生产旺季有80名当地移民和农民工在园区就业,人均增收2万多元,一些村民因为长期在温棚打工,学会了菌菇种植技术,成了技术工人,他们发自内心感谢苏立勇。
苏立勇告诉记者,园区出产的香菇已进入全区各大市场,主供深圳和香港市场,香菇销路畅通无比。以销带产,建立企业和农户的产销联合体,苏立勇为良田镇产业升级、农户脱贫增收创造了路径,而这只是他打通“研、产、销、加”全产业链循环发展链条的一部分。“食用菌产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前端菌种研发、供应、扩繁是基础,而后端加工品则是效益倍增的关键点。”苏立勇说。
苏立勇告诉记者,后来公司又联合浙江大学、浙江丽水市林科院、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食用菌科研方面加大投入,重点在菌种选育、扩繁以及适宜区域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栽培基质方面投入资金、引进人才,提升宁夏地区食用菌产业的研发能力,推出了香菇系列加工品,比如香菇酱系列产品、香菇脆等。
C 羊肚菌销往北上广深等城市
苏立勇说,种食用菌的前几年,公司主要产品有香菇、平菇、玉皇菇干鲜品,香菇脆、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以及家庭种植菌包。种植中,他发现在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因为气温低,大棚只能白白荒着,能不能把这个空档利用起来增加温棚种植效益?苏立勇通过请教相关菌菇专家了解到,羊肚菌属低温珍稀食药兼用菌,因菌盖部分凹凸成蜂窝状,形态酷似翻开的羊肚(胃)而得名,在西北地区尚少有引种。2018年冬季,苏立勇开始在大棚里试种羊肚菌。
苏立勇介绍,实验中最难的是菌种扩繁,对科技人员的经验、实验室的洁净程度、灭菌过程的精细程度要求很高。有了科技力量的支撑,苏立勇终于试种成功,产量也不断提升,公司逐步发展壮大。苏立勇说:“有了羊肚菌种植,一年蔬菜和菌菇的轮作就能循环起来,也为我们的农业提高产值、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记者了解到,羊肚菌比较珍稀,鲜菇价每公斤在100元到200元,种植1亩温棚羊肚菌投资在1万元左右,收入能达到5万~6万元,收益比种其他传统果蔬高2万元左右。如今,苏立勇的羊肚菌已销往北上广深等全国多个一线城市,部分产品已经销到国外。
经过苏立勇的努力,宁夏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创业创新园区,目前也是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引进的羊肚菌新品种试种,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目前单产已经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
D 继续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
“最近这几年我们在村里打造了‘玛莎农场’,就是蘑菇mushroom的音译,同时装修出300平方米的蘑菇科普展厅和400平方米的菌种实验室。”苏立勇带着记者一边参观科普展厅一边介绍。玛莎农场已经接待了多场研学游活动。“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参观大棚、采摘香菇、阅读和蘑菇有关的绘本、听技术员讲解蘑菇生产的故事,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反馈的结果都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苏立勇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的发展,苏立勇的温室大棚已经有122个,生产车间270平方米,设计日产香菇菌包2万包、年产600万包,各类产品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园区已形成体系化的从研发、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业架构,市场从“找销路”向“平台订”转变,产业从“一业兴”向“百业兴”转变,食用菌产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链发展模式,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增收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苏立勇说,园区发展到现在,说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食用菌产业前景非常可观,它不与粮食争地,所有粮食都需要良田才能高产,食用菌则可以在荒漠化、盐碱地上生产,不需要良田,而且食用菌不与地争肥,因为食用菌本身就是非常优质的有机肥,采完蘑菇之后的废弃物也是有机肥料,此外食用菌则没有农时限制,可以一直不停地长出蘑菇。
苏立勇表示,为进一步做好巩固脱贫攻坚与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接下来,园区将继续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全面推进食用菌全方位和全产业链发展,举园区之力将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更优更强的高质量、高效益产业。(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