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仅2亿分(注:“分”为特定计价单位)的第一笔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到如今超120万亿元的债券托管规模,伴随中国经济腾飞,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发展,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企业债券、政府债券余额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占比超过25%,为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第二大渠道,仅次于贷款。
2020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金融管理部门建立起债券注册发行“绿色通道”,降低服务收费标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去年前4个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68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全年的80%,有力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
便利企业融资,为实体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活水”。债券市场改革前行的动力,更体现在创新工具、完善制度,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响应绿色转型的号召,绿色融资工具不断创新。今年2月,首批碳中和债成功发行,发行金额达64亿元。对应支持的绿色项目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164.69万吨,可节约标准煤2256.79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硫2.09万吨。
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方面,今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国内绿色债券市场。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中,也将绿色债券纳入评价范围。
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前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2018年,人民银行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购买债券的投资人提供“违约保险”,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持续发力,共有55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挂钩民企债券,创设名义本金达77.9亿元,支持192.1亿元民企债券发行。
作为民企债券融资的“主战场”,截至2020年末,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量约占全市场托管量的14.13%。在全国非金融民营企业债券存量2.37万亿元的总盘子中,交易所债券市场的非金融民营企业债券1.67万亿元,约占70.41%。
交易所市场积极开展民企发债信用保护工具业务试点,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截至2020年末,共创设信用保护工具73单,支持53家企业债券融资593.87亿元。
因时而变、创新发展的同时,打好债券市场制度基础,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中国债券市场规模扩大,市场创新不断涌现,债券市场制度框架也在不断完善。
在新证券法施行的背景下,注册制改革的“号角”在信用债领域吹响。去年4月,首批注册制企业债券正式推出,公司债券注册制逐步实施。同时,债券市场违约处置机制不断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迎来统一规范。
信用债“信”字当头,为严肃市场纪律,金融管理部门提出,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全面提升债券市场法治水平,对债券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不断夯实债券市场信用基础,助力债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放眼未来,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步入重大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成为新时期赋予债券市场的使命。
伴随债券市场大门敞开,境外“活水”不断涌入。富时罗素公司今年3月宣布,将于2021年10月29日起,分36个月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至此,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已先后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指数。
中国债市受到更多境外投资者青睐。中央结算公司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境外机构在该公司的债券托管量为32632.62亿元,较4月份增加413.17亿元。
境外发行人也“瞄准”中国债券市场。近日,宝马集团在我国银行间市场以公开发行债券方式募集人民币35亿元,成为首家在中国市场公开发债的欧洲企业。截至5月末,共有60家境外机构在我国银行间市场发行熊猫债,累计发行金额达到343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