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泥巴放在手里揉,揉成圆形用大拇指一边挖一边捏成一个杯形物,把口封住就形成了牛头状,牛头造型的泥哇呜基本就成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绘声绘色地向孩子们介绍泥哇呜的起源发展,耐心讲解作品内涵寓意,语言风趣幽默,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笑声在平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回荡。
在第十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平罗县举办“非遗进校园、进景区”宣传展示活动。平罗县委宣传部、文广局、教育局、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和第六中学的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剪纸、民间绘画、葫芦烙画、手工刺绣等优秀非遗项目传承展示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泥哇呜是宁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地域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民间乐器。泥哇呜音色优美、形制优雅古朴,易学易用和便于携带,在宁夏世代相传,形成了乐器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传统习俗。
“非遗进校园,能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国家优秀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储备优秀人才。”平罗县文化馆馆长祁燕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平罗县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自2007年11月起开展泥哇呜进课堂,至今已有千余名学生参与了普及泥哇呜、口弦等少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促进了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宁夏新闻网记者 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