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的安全生产和储存,关系国计民生,是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区财政厅积极申报并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确定为“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重点支持省份。5年来,项目以储备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为指引,以数据采集和应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与粮食业务深度融合为手段,实现了全区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信息化建设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宁夏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打开2号仓粮温测控系统,通过温度概览,可查看仓内粮情是否异常。目前整仓平均温度为4.2摄氏度,最高温度为13.0摄氏度,最低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5月21日,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宁夏储备粮综合管理系统实时查看滨河储备库粮仓的粮情信息。
从2016年开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宁夏粮仓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宁夏储备粮滨河储备库成为粮食仓储进入“3.0时代”的示范。
走进滨河储备库粮仓,清新干净的稻谷香便扑鼻而来,这就是科学储粮的“功劳”。“以前管一个粮仓需要好几个人,现在甚至不用进入仓库,用粮情监控系统就能对粮仓内粮食储备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滨河储备库主任高峰介绍说,过去这个粮仓用的是人工测温杆,需要工人进入粮仓取样测温。现在,滨河储备库所有粮仓用的都是电子测温线,可以直接联网,实时监测粮仓温度。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宁夏电子政务外网及公共云平台搭建数据中心,在云平台开发部署宁夏粮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楼数据中心开发部署宁夏储备粮综合管理系统,在全区12个储备粮库分别建设库区仓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宁夏粮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宁夏储备粮综合管理系统、12个储备粮库仓储智能化管理系统双链路备份传输和三级业务管理模式。
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持系统建设一体化的原则,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运维”,保证了项目建设的一致性、完整性。截至2020年底,整体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在粮食储藏安全由数量安全向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转变的过程中,粮食仓储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智能化粮库建设,实现了仓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营高效化。”该负责人说。
如今,信息化技术推动了粮食行业管理变革、职能变革和产业变革,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产业从此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粮食收储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温度、湿度、虫害等变化都会对储粮安全造成隐患,引起发霉、变质等。要保证粮食在规定储存期内的品质,就必须对温度、湿度、水分等因素进行科学控制。
“系统可以动态显示储备布局、类别、数量、品种、性质、质量、等级、产地、年限、来源、流向等情况,实时连线承储企业和库点,实现监管全覆盖、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监控所有从库区作业到仓房内的粮食储存状况。”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
其实宁夏储备粮综合管理系统就相当于一个“智慧大脑”。通过各个粮仓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粮堆内部的温度、湿度、害虫、氧气、磷化氢以及粮食水分等多个参数指标,实现准低温储粮。将粮食出入库、粮情检测、智能通风、内环流控温、智能安防等系统进行标准化接入和集成,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从而确保粮食质量,实现储备粮质量安全和管理安全信息化。
记者在滨河储备库看到,系统可以对仓内24小时不间断巡查,对仓内粮情、电缆线、毒气浓度、外来入侵、门窗关闭、外来人员等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储备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粮面平仓、粮面通风、底部挖粮,全部由系统操作代替人工,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大幅度减轻粮库保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风险,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了生产安全信息化。
对于下一步宁夏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从项目建设向系统应用转移,全力推进“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系统全面应用。同时,积极按照国家局政策性粮食信息化监管要求,尽快通过自治区储备粮轮换逐步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全区政策性粮食实时在线监管,确保自治区储备粮安全。
宁夏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刚在采访中表示,通过实施粮食安全信息化工程,宁夏粮仓插上了科技翅膀,推动了高质量储备,对市场起到保供稳价的“压舱石”作用,更好地守护了宁夏老百姓的“米袋子”。“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绿色储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推动宁夏高起点、高水平构建现代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记者 杨洲 通讯员 田淑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