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老机构“爆雷”事件时有发生,引发高度关注。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近年来将养老产品“金融化”,采用无序扩展、饮鸩止渴的模式吸收老人资金的养老机构几乎泛滥成灾,“拆东补西”的“庞氏骗局”正在一些养老机构“病毒式”传播,一些机构“爆雷”跑路后,不少被围猎的老人生活陷入困境。
传统的养老模式之下,老人交钱入住养老机构,不涉及额外环节,目的就是养老。而当下打着“养老金融”招牌的一些养老机构,以投钱享受“分红利息”利诱老人入局,一旦这类所谓的养老机构资金链断裂,老人的钱也就无法收回。这与此前长租公寓的“爆雷”有着高度相似性。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围绕养老服务的创新尝试必然会涌现出来,发展养老金融未必不可。但问题是,任何金融化的产品或服务模式,都伴有一定风险,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是基本前提。
遗憾的是,一些养老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控机制并不成熟完善,资金链一旦断裂,便无力偿还老人的投资,导致老人血本无归。而有的“养老机构”压根从主观上就没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初衷就是为了割老人的“韭菜”。有媒体报道,一家只有200多张床位的养老院,竟吸收了7000多位老人参与会员;一些养老机构甚至都没有养老床位,就打着“预付费”“养老项目建设”等旗号,以高收益为诱饵,引诱老人投资,其风险可想而知。
2019年,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政府不再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改为登记和备案管理。但由于事中事后监管有薄弱环节,一些养老院“先建设再备案”“先经营再登记”等“先斩后奏”现象层出不穷,这从根子上就埋下了“爆雷”的隐患。与此同时,各部门“多头”监管在实践中往往演变为“无头”监管,一些部门即便发现骗局的苗头也难以执法、未能及时叫停。
所以,阻断养老金融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养老机构的全流程监管,确保监管环环相扣,绝不缺位。一方面,对于养老金融发展中由于管理不成熟导致的问题,应该适时纠偏,将其引导至有序发展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本就意在恶意诈骗的养老金融机构,应该坚决依法打击,绝不手软。
唯有监管给力,构筑坚固“防火墙”,方能为老人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养老环境,避免养老行业走偏。(文丨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