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高龄的梅曙光。视频截图
梅曙光现场指导护林工作。受访者供图
1944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的梅曙光刚满6岁,父亲梅意萱在参加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懵懵懂懂的他靠着当地爱国人士的资助逐渐长大,也慢慢读懂了父辈当年的义无反顾和家国情怀,1959年,梅曙光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响应国家造林绿化的号召,来到举目无亲的宁夏,走进了当时荒凉的六盘山。
在今天很难想象,当时的六盘山曾因昔日的滥垦乱伐,森林覆盖率只有20%左右。“进了林区却不见林子”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在林区提倡一句口号:“速生丰产,杨树上高山。”但是梅曙光却不这么认为。宁夏分布的几种杨树都是在平川地区,将它种上高山违背自然规律,梅曙光认为,这样做肯定有问题,“我就不搞杨树上高山,我就搞松树,引进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也育苗当地树种。”梅曙光说道。
不顾周围同事的反对,带着大学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梅曙光开始对六盘山林区进行资源调查。从土壤情况,到水文条件,再到树种的确定,每个环节梅曙光都跑在一线。
尽管条件艰苦,梅曙光清楚地知道,一旦这些树苗育活,将会为这里的造林带来希望。于是,他向六盘山林业局申请了一块土地用来试种,为了守好树苗,梅曙光就睡在苗圃地里。
当时林区没有路、没有房。为找到适宜高寒气候生长的树种,梅曙光和一大批林业技术人员就长期住在深山里。住茅棚、啃干粮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梅曙光克服各种恶劣条件坚持育苗,4年后,这块不足20平方米的空地上,树苗拔地而起。1964年,六盘山开始大面积育苗,造林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六盘山林区有了成效以后,梅曙光又被调往固原。带着之前成功种植的经验,梅曙光信心十足。但是一经考察,这里的气候条件不同于六盘山,落叶松不是最好的选择。
六盘山年降雨量最高990多毫米,固原的降雨量是400毫米左右,梅曙光决定在固原种植油松。两年油松就长到十几厘米高。
1982年,随着国家“三西”地区农业建设扶贫工程的开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在宁夏西吉县联合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当地百姓困苦的生活深深地刺痛着梅曙光的心,那一刻他明白,植树造林,也是在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福祉。
就这样,他参与的西吉的造林工程顺利展开了,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在3000亩的荒山上,造林近90万株。一晃,三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在西吉县火石寨乡,梅曙光当初参与种下的千亩华北落叶松树苗,已是郁郁葱葱。
2000年,梅曙光退休后受聘一家企业,开始在贺兰山东麓参与防风防沙的防护林建设。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企业种植了总长度40余公里的林带,成为银川市防止西北方向风沙侵袭的一道坚实屏障。
“到了这个年纪,我开玩笑说我们活着是不按年数的,是按月数、按天算,但是人要对社会有贡献,我不怕苦我不怕累,只要这个事业对老百姓有好处,我就满足了。”梅曙光说道。
梅曙光参加完成的《宁夏西吉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项目,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加完成的《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研究》项目,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10月,梅曙光获中国植物园终身成就“德浚”奖。(记者 刘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