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平罗县渠口乡渠口村党支部书记丁小伟忙着和工人们筛选从村民手里收购来的菟丝子、板蓝根等,加工成中药材。
对丁小伟而言,如今工作得心应手离不开“师傅”——新桥村党支部书记丁建东的指点。
渠口村一直采用传统种植模式,产业发展缓慢。平罗县开展“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村党组织书记师徒结对行动后,丁小伟被“分”给了丁建东,他建议丁小伟动员种植大户将玉米改种成菟丝子和红花等中药材。
“我们套种的菟丝子每亩比玉米产值增加1000余元,没想到你们种的红花和板蓝根每亩收入4000余元,比菟丝子每亩还多收入1000余元。”丁建东笑着说。
今年,平罗县采取“1+1+1”模式结成58个帮带对子,师傅“传”治村工作经验、“帮”完善村务运行机制、“带”领村庄走出发展路子。
“在帮助新支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等难题的同时,老支书也在不断积累新经验,传帮带期满后经验传递也不会‘断档’。”平罗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为推动新一届村班子形成战斗合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平罗县组织开展“争当‘三牛’手牵手、夺旗亮榜1+1”乡村振兴联盟大比武活动,将19个村社和镇机关9个科室分别组成9个“作战单元”,争先创优、比学赶超。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该县从产业发展、培养造血功能入手,推动人才与产业、人才与发展、人才与服务有机融合,为基层人才营造广阔舞台。
连日来,陶乐镇庙庙湖村瓜菜基地里,戴着线手套、身穿红马甲的唐文强忙着在大棚里给番茄秧打杈、吊秧,并利用工作之余对移民进行科普宣传。
“从城里来的孩子一点儿都不娇气,现在从番茄栽苗到采摘样样都能上手,脱贫路上每一个环节都有这些党员干部来帮扶。”庙庙湖村5区村民马金林说。
2018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唐文强被选派到庙庙湖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3年的脱贫路,让26岁的他在历练中渐渐褪去了书生气,沾染上泥土香。
除了唐文强,王永虎、蒋洪波等,越来越多的年轻党员、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才智。
近年来,平罗县紧抓乡村扶贫干部、“土专家”“田秀才”、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种植和养殖大户等培训,年内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名以上;推进农技人员下基层开展农业综合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作用。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每年制定《全县村干部培训计划》,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聘请专家授课、考察学习、以会代训以及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等形式,分期分批次对所有村干部普遍进行轮训一遍。
“这几年组织我们去山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示范培训、学习宝贵经验,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组织还对我们进行奖励!”灵沙乡西灵村党支部书记丁少伟难掩喜悦之情。该村利用本村资源和耕地优势,通过“产业+扶贫+合作社”模式,现在已经建成蔬菜大棚40栋,种植西红柿和草红花,每栋大棚年收入3万元,年底每股分红69.3元。
与此同时,平罗县建立村干部任职补贴正常增长机制,实行星级补贴,将村干部任职补贴与村党组织评星定级挂钩,以上年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采取倍数工资法拉开梯次,最高星级与最低星级每月相差1557元。建立村干部干事创业补贴奖励机制,对村集体净收益在5万元以上的村,提取净收益的8%奖励村干部。截至目前,共提取132.22万元对77个村的村干部进行了奖励。
如今,活跃在田间地头带领村民发展的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干劲十足,共同奏响了平罗大地春天最动听的“协奏曲”。 (如新)
唐文强在大棚里忙碌。通讯员 吴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