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这个记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崔继鹏的散文集《我的扶贫纪事》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将观察的视点放置在广阔的乡村,集中描写在脱贫攻坚战中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与事,景与情,点与面,昔与今。出版这部散文集无疑是崔继鹏人生中的幸事和喜事。作为一名始终坚守在农村这方热土的扶贫干部,他深深地挚爱农业、农民、农村,积极主动地投身“三农”工作中。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能够用手中之笔记录下扶贫工作中的故事,留下扎根基层、深入生活、融入群众的那些令人感怀、令人动容的温情记忆。此外,内心激荡的家国情怀,久久难忘的浓浓乡情,促使他更加自觉担当作为,积极主动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多年来,随着工作的调整变动,尽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工作性质、工作职责、服务对象却没有太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他的初心和使命感未曾改变——贴近农村大地,一如既往地热爱“三农”工作,为广大群众办好事实事,用手中的笔为他们鼓与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农村,乡村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爱好者汲取营养的广阔沃土和不竭源泉。作为乡村扶贫工作的坚守者,崔继鹏与同事们经常深入农村、农户的家中进行走访调查。在田间地头、养殖棚舍或农家小院中与广大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并亲眼见证了贫困群众在享受扶贫政策脱贫后的激动和感恩之情。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写作这本散文集时,他的眼前经常浮现出农民兄弟姐妹们热爱生活、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的图景。例如老魏、牛老汉、李伟、葡萄园打工的移民、公交车上的打工者等,他们不屈于命运,不等不靠、不卑不怨、自强不息、乐观生活,用顽强的毅力奋斗在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路上,这一切让崔继鹏感动和折服,值得他进行深情的歌颂。那些扶贫同事们,无论是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还是各级扶贫干部都是那么的可敬。在偏远的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谋划产业扶贫、解决就业,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群众改变生活状况和落后面貌,这种积极行动和使命担当时刻激荡和感染着崔继鹏,驱使工作之余去深深地感悟、思考并将之付诸笔端。
牢固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社会风尚。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惠及下,在广大扶贫干部勠力帮扶下,无数贫困群众辛勤劳动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日子。“润物细无声”的脱贫攻坚取得成效,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这样的情愫和信念推动着崔继鹏将之记录下来,为时代为社会保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写作让他学会了减压,使他在繁忙的脱贫攻坚中不彷徨、不退缩、不烦躁。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广大农民群众、扶贫干部为他提供写作的精神食粮。他们的存在和人格力量成为崔继鹏笔耕不辍的动力。也点亮坚守写作的心灯,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书写我们时代的感人故事。
回望崔继鹏的文学之路,尽管短暂而普通,但也很充实。自2011年第一本散文集《乡情》出版发行后,2013年,《六盘山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也得以完成。多年来,尽管坚持不懈地写作,但在文学写作还存在着诸多的缺憾。文字还有许多肤浅、粗糙之处,更匮乏哲学的省思和对存在的深度掘进,希望努力加以改进,希望《我的扶贫纪事》成为他创作的新起点,赋予他新的使命,激发他进一步增强创作的信心,写出更多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本文为《我的扶贫纪事》序言,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