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盐池县税务局6楼党性教育基地,一张张破碎的老税票、一片片残缺的老布告、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陈旧的老物件扑面而来,目不暇接……无不叙述着在硝烟战火中,老一辈税务工作者的艰辛和曲折。
盐池作为宁夏红色税务的起源地,为了充分挖掘这一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019年,盐池县税务局开始筹建党性教育基地,广泛征集红色税务的老物件。组织人员多次拜访民间收藏家、民间博物馆,足迹遍布上海、江苏、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共搜集来40多件税务老物件。
1936年,西征红军解放了盐池县城。同年10月,在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亲自指导下,盐池县成立了宁夏最早的红色税务机关。
“盐池县税务局先后开征货物税、营业税、盐税、牲畜买卖税及斗佣税等税种。”盐池县税务局局长金文涛说,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对边区实施全面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外援完全断绝。在毛泽东主席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到盐池驮盐去”等一系列号召下,盐池革命老区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源源不断地将食盐、甘草、皮毛“盐池三宝”输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展厅里用繁体字镌刻的“陕甘宁边区税务局三边分局(盐)务缉私队”字样的门牌,它是当时盐池红色税务的实证。
“身穿羊皮大褂,骑高头大马,手握长枪是当时盐税缉私队员的标配。”该红色基地讲解员闫媛媛介绍,当时盐池是产盐区,盐税收入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不法分子从解放区私运食盐到国统区贩卖,逃避交税。边区政府盐税局缉私人员带着帐篷和缸,在交通要道、路口搭上帐篷,在帐篷内将缸半埋入地下,通过抚缸辨听食盐走私商贩运盐马队声响,严厉打击贩盐不法分子,有效保护了边区政府盐税正常收入。
在展厅的醒目处,一件貌似提盒的老物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第一任税务局长原子美当年用过的“陕甘宁边区税务员手册”,外侧由碎花青布装饰,里面分成一格一格,还有插放票据的夹层。当年征税目录一一详细在列。去年,工作人员到银川采访了原子美的大儿子、94岁高龄的原增寿,老人毅然把珍藏了数十年的珍贵老物件捐了。“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个老物件,可以感受当年老税务工作者的不易,激励后辈,薪火接力。”原增寿说。
“盐池盐税1936年收入14050.9元、1937年71063.85万元、1938年169242.55万元……到1948年达到3.29亿元。其中1936年9月至12月为苏币统计,1937年至1940年为边币统计,1941年至1948年为法币统计。”闫媛媛介绍,红军到达陕北后,曾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名义,短时间发行苏币。1937年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后,发行过边币。后来,为适应国共统一战线形势的需要,承认并允许国统区的法币在苏区流通,形成了多种货币流通的特殊历史现象。
为了传承好红色基因,展厅还运用现代光电技术,自带光带、视频播放、通电玻璃、感应警钟、电子翻页设备等新技术,再现了当年税务工作者蹲点查补盐税、武装押运钱款、集体评议税款、与国民政府分庭而治等场景。截至目前,该党性教育基地先后接待参观人员200多批次、1.7万余人次。
“多年来,盐池县税务局弘扬老一辈税务人‘执法严明、无私奉献、民主征收、不畏艰难、艰苦朴素’的边区税收精神,用红色基因带队伍,秉承‘一代接着一代干、党员做给群众看’的朴素信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近20年来,先后获得厅局级以上荣誉12项,个人获得县处级以上荣誉29项。”金文涛说,在新长征路上,盐池税务人将勇于担当,继续履行好“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历史使命。(记者 蒲利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