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银川往西,车行40分钟,便到了闽宁镇。
初春的塞北,依旧寒风凛冽,绿意难觅。行走在闽宁镇的街巷中,处处跃动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闽宁镇,因脱贫攻坚成绩斐然而闻名。最近,又因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而大火。从原来的闽宁村到如今的闽宁镇,24年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幸福的“金沙滩”。
搬出来的新家园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马强虎,正在新房子前忙活着。
“刚收拾完,很快就会搬进去!”马强虎带着记者参观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语气中难掩兴奋,“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原来想都不敢想。”
马强虎一家原来生活在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那里素以“苦瘠甲天下”闻名。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陆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
1996年5月,福建与宁夏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拉开了闽宁对口帮扶协作的序幕。1997年,近万名西海固群众陆续告别家乡,搬迁到银川西部贺兰山脚下的待开发地区。这个在戈壁滩上建起的移民小村,也因此得名为“闽宁村”。
最初只有8000人的闽宁村,逐渐发展成了拥有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闽宁镇。
20多年来,福建省累计援助资金近3亿元,援建了闽宁中学、闽宁角美小学。先后选派38名优秀干部、教师和专家到闽宁镇挂职支教支农,每年安排上百名镇、村两级优秀干部、致富带头人到福建各地考察学习。
在多方协作下,先后有13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闽宁镇,投资22.8亿元,带动3500人实现就业。漳州市角美镇的6个村与闽宁镇的6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福建省的多所学校还与闽宁镇的中小学签订帮扶帮教协议,通过互派互访、网络交流教研等方式促进共同发展。角美镇发起的“角美助学基金”,厦门国际银行、闽都中小银行设立的教育基金,覆盖了闽宁镇所有贫困生。
在各方的帮扶支持下,闽宁镇立足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建立了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逐步形成了酿酒葡萄、设施园艺、肉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万元。2020年,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600万元。截至2020年底,闽宁镇6个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户1633户7046人,消除了绝对贫困。
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闽宁镇一直践行的理念。
移民搬迁之初,闽宁镇倾全力保障贫困群众的吃饭问题。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让村民们过上了盼望已久的幸福生活。
马强虎抓住了机遇。2012年,他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带着十几个村民到银川等建筑工地打工。由于能吃苦、肯实干,受到施工方的欢迎,队伍逐渐壮大了起来。2014年,他注册成立了原隆兴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员工一度达到近百人。2015年,马强虎还清了欠账,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他每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闽宁镇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和环境整治等五大工程,对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技能培训,闽宁镇大力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2019年,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在村上招工,海燕应聘成了分拣工,有了顾家挣钱两不误的美差使。“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自信。”海燕说,去年车间选拔了6名女工组建“巧媳妇儿”直播团队,她入选了。现在她能娴熟地通过网络跟粉丝互动,推介闽宁镇的土特产,工资也从刚开始的每月2000多元涨到3000多元。
通过推进移民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建,闽宁镇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从2014年至今,全国脱贫攻坚创新组织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重量级奖项,陆续花落闽宁镇。
该镇党委副书记赵超表示,这片“金沙滩”已经成为中国扶贫开发史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典范。(记者 马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