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应对,特别是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从2016年起,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本地化设计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新年刚过,多米尼克人麦金太尔农场里的两个新大棚就投入了使用。“大棚材料是针对当地气候特制的,能抵御普通风暴,而且造价适中。”中国援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组长孙浩杰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帮助多米尼克推广设施农业,降低暴雨、强光照和病虫害等气候环境因素给当地农业带来的风险。”
东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是热带风暴的重灾区。2017年,罕见的超强飓风“玛丽亚”重创多米尼克后,该国提出要建设世界上第一个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
中国援多医院改扩建项目负责人江威是“玛丽亚”飓风的亲历者。“飓风过后,我们已建成的两幢楼主体结构安然无恙。之后,我们进一步提高建筑抵御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建设团队给房顶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屋面,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又加强门窗防护,使用加厚玻璃,增加通风口等。
2019年,医院第一阶段工程正式移交,并启用新名字“中多友谊医院”。医生玛利亚看到医院的新楼,感觉“开心又安心”。她说,中国通过援助农业技术、建设社区医疗中心等,积极支持多米尼克发展,“多米尼克人永远珍视与中国的友谊。”
产业化发展助力打造绿色经济
30多岁的奥斯曼来自埃塞俄比亚东部的本尚古勒—古马兹州。他参加了“东非竹业发展项目”培训,“以前我们只知道竹子能建房子、编篱笆,现在了解到竹子能做的可多了。竹竿可以加工成手工艺品,竹叶可以当作牲畜的饲料。”
这一项目成立于2016年,经过国际竹藤组织协调,中国、荷兰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等东非三国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当地竹产业。竹子不仅可以制成竹炭,更可用于材料工业、建筑涂料加工、食品工业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通过发展竹产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应对环境退化和消除贫困。
中国积极推动竹产业发展,在竹价值链发展、产品设计、市场和标准化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阿勒备尔·莫吉表示,“埃塞竹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得益于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政府的支持。”
阿迪苏·海鲁是一名制作竹家具的巧匠,也是竹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我从中国的竹木工匠那里学到了不少新技术,对行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了。”
据悉,埃塞政府正致力于开发出适合竹子种植的400万公顷土地,进一步推动竹产业发展。埃塞俄比亚环境森林气候变化委员会副专员阿托·凯贝德认为,竹资源的培育与利用对于帮助埃塞履行环保承诺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式开发推进清洁能源转型
在广袤无垠的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平原,隆隆机器声中,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这是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圣克鲁斯省孔多克里夫和拉巴朗科萨水电站项目(简称“孔拉水电站”)。这座位于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建成后,将为阿根廷清洁能源建设和当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长期以来,阿根廷国内主要依靠火力发电,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偏低,给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带来巨大负担。为了摆脱对火电的过度依赖、改善能源供给结构,阿根廷政府积极推动本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力求实现2025年时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增加至20%的目标。
作为中阿最大的双边合作项目,孔拉水电站也是阿根廷迄今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49.5亿千瓦时,能满足150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可减少碳排放135万吨,每年还将为政府节约高达11亿美元的燃油进口外汇。
项目建设过程中,中方建设团队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高度重视,严格履行水土保持及动植物保护责任,推行绿色设计,最大限度节能减排。“水电站建设时刻践行着绿色理念。”水电站技术代表埃德瓦多·维亚介绍道。在水电项目的运行和维护阶段,仍将持续实施相关环境监控机制,提升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记者 朱东君 万 宇 姚明峰 颜 欢)
(人民日报里约热内卢、约翰内斯堡、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京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