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第二中学学生参加智慧课堂学习(2020年10月14日摄)。
空中课堂、网络直播课堂、智慧教育云平台、线上微信学堂……这些原本感觉离我们很遥远的名词,在2020年全区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防疫延期教学期间,突然就涌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面前。这种“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正以高效、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着师生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
事实上,贺兰县自2019年就全面启动“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疫情期间,我们的线上教育能顺利推进,也得益于这两年我们在‘互联网+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发展。”贺兰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网络学习空间渐成学习主阵地
贺兰县第二中学成立于2011年,学生主体为乡镇初中年龄段学生和全县外来务工、购房置业人员子女,住宿学生比例达到近80%。长期以来学校面临教学质量不高,办学压力大,学校管理以及教学逐渐走向困境和低谷的窘境。校长王国林已经在农村基层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在谈到学校这几年的快速成长时坦言:“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
王国林分析指出,从硬件设施层面,学校建成了智慧教室、智慧书法教室、VR创新实验室、数字高清录播室和创客机器人室,引入了教学助手、云校家等信息化平台,老师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将教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我们学生在学习生物呼吸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VR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听到动植物是如何呼吸的,更加形象生动。”
据了解,贺兰县已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互联网+教育”建设,建设智慧教室91间、在线互动教室132间、创客教室18间、VR仿真教室5间,补足配齐多媒体终端设备260套(覆盖率100%)、师生计算机430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互联网+教育’工作高效开展。”贺兰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教研教学层面,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线灌输式教学模式正在悄然转变,“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等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和技术,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得到了启发。“以前传统课堂,这样的课很难讲,你干巴巴地讲,学生理解不了。”从教22年的教师郁晓丽在贺兰县回小教授综合实践课程,她说,如今借助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的智慧教室,她可以轻松获取线上的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方便展示给学生观看。
“互联网+”延伸教研教学触角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也为农村学校的孩子拓宽了学习渠道,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谈到历史课时,贺兰县第二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生张海洋说:“以前,都是老师拿着课本讲,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书上内容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对照起来,老师讲起来我们更容易明白和掌握了。”张海洋所说的教学资源来自于宁夏云教育教学助手,全国各地各校相关的优秀课例、案例、课件、视频和测试等资源都能被老师们分享、修改和使用。
贺兰县第二中学教务主任潘涛深有感触:“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以前老师们单打独斗备课、制作课件、构思作业,时间紧、困难多,效率低、实用性差。现在教学助手内精品资源使得他们从一个埋头辛苦的独行侠,逐渐成为一个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者、重组者和展现者。”
不仅借助线上教育资源,同时贺兰县以县域内教育资源优质学校为主体,成立“互联网+教研”联盟6个,采取“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模式,组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着力解决优质教师资源不足、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智慧校园
信息化应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要使信息化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培训是关键。过去一年中,贺兰县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管理、应用、运维为核心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50余场,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
有了便捷的“教学助手”,贺兰县回小的老师徐红英上起课来更加得心应手,“每次课前,我会在平台上设置课前导学,让孩子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我可以用手机扫一扫屏幕的二维码,实现手机和多媒体的互联,便于教学操作,课后可以借助平台及时批阅、检查、监督学生的完成进度,这比以往传统教学,简化了不少工作。”
目前,贺兰县各个学校每周会组织学校老师开展1到2次的信息化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再现课堂的录播、直播和微课制作等内容,以及如何获取在线优质教学资源,如何通过物理和数字空间,促进个性化、开放式学习,如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内容。
根据贺兰县教育体育局统计,全县2205名教师参与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B等以上人数达到99.5%。“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善用信息化平台,学校管理也更加便捷化。”贺兰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学校在文件通知、会议组织、签到答复、维修保修、课程安排、课程社区、名师工作室、值班管理、教师考评等方面,都借助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智慧创新管理。
(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