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大班额,让老师腾出更多精力提升教学质量。网络直播课堂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城乡联动,让每一位乡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路上,贺兰县开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新教学模式。
消除大班额,从数量向质量跨越
教研联盟让贺兰一小和贺兰六小的学生共上一堂课。
“马上批完最后一本作文了,稍等我一下。”12月29日中午,记者在贺兰县第二小学六年级教研组见到语文老师戴康丽时,她正在批改最后一本作文。
戴康丽告诉记者,去年她带五年级时,班里64个学生,几乎每次都要把学生的作业抱回家去批改,然后再准备第二天的课件,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自从今年9月学校全面消除大班额后,班里的学生人数减至55人,作业在学校就能批改完,她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人,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923人。”该校校长马慧峰介绍,近年来,贺兰县第七小学、第八小学相继投入使用,让贺兰县第二小学的大班额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新建的学校分走了部分片区,新增的教学楼又增加了班级数量,每个班的学生就相应减少了。
消除大班额给孩子带来的好处,让家长杨小玲深有感触。“一个班少了将近10个孩子,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就增多了,教室也宽敞了许多,孩子患近视眼的几率也降低了。”杨小玲告诉记者,当得知学校消除大班额,要把多出来的桌子搬到新的班级时,她和许多家长都主动到学校帮忙搬桌子。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如同灵巧的绣花针,在贺兰县城乡学校间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全面提高了城乡学校硬件均衡化程度。
“十三五”以来,贺兰县持续加大学校建设投资力度,累计投资8亿多元,先后实施南台子等8所幼儿园、德胜实验小学等11所中小学和回民高级中学迁建等项目,总建筑面积达23.55万平方米,新增学前教学班111个,增加幼儿学位3330个,新增义务教育教学班290个,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45万个,有效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全县“大班额”比例从28%下降至2.77%,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
“互联网+教研”联盟,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
“这个莫比乌斯带,有谁知道从它的二分之一处剪去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老师,我知道,通过实验我发现从它的二分之一处剪去,我居然获得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带。”
12月29日上午9时,贺兰县第一小学四年级(5)班的一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桂俐通过远程在线“双师课堂”,为本班学生及洪广镇金山小学四年级学生共同上了一堂关于“莫比乌斯带”的数学课。桂俐提出问题后,屏幕另一端金山小学四年级学生李选博举手回答了问题。
贺兰一小的“双师课堂”源于贺兰县构建的“教育共同体”建设,经过多年推进实现了城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如今,贺兰县的农村学校搭上了“互联网+”的云课堂快车,不再是文化孤岛。去年3月,贺兰县被确定为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县。
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经验,逐步开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创新素养”等各项试点工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格局,逐步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
“我们组建了贺兰县第一小学‘互联网+教研’联盟,学校与金山、铁西、铁东、暖泉农场4所农村小学及县城六小、八小结成教研联盟,依托宁夏教育云‘在线互动课堂’和‘精品直播课堂’与联盟各学校全面展开教学互助与交流,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优质资源建设与传播力度,发挥示范校引领带动作用。”贺兰县第一小学副校长熊丽华介绍,根据铁西小学教学点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三、四年级音乐课授课计划,由音乐教师每周给教学点上专递音乐课,目前已开专递课176节。
为强力推进“互联网+教研”联盟,贺兰县以县域内教育资源优质学校为主体,目前已成立“互联网+教研”联盟6个,采取“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模式,组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优质教师资源不足、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记者 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