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整体提高,形成了“人人讲信用、户户重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农民不用找人担保欠“人情债”,便能贷到优惠利率的银行贷款;在家坐等银行上门,贷款发放进度由按天计算转变成按小时计算……
这一个个显著的变化,凸现了普惠金融为老百姓带来的“真金白银”。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以来困扰“三农”发展的顽疾。近年来,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不断推进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模式,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由点到面全覆盖。
“有了农商行的这笔贷款,今年我的黄花菜就有保障了,趁着最近的行情好,还能卖个好价钱呢!”盐池县惠安堡镇大坝村村民刘仲昌笑道。
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刘仲昌,常年在大坝村种植黄花菜。靠着为人勤劳、做事勤恳,已实现了脱贫摘帽。
随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刘仲昌有了长远发展的规划,可发展就要资金,贷款担保人不好找,还要欠“人情”。正在为难之际,农商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过实地调查,当天就给他授信了一笔20万元黄河E贷。
“没想到方便了,通过农商行的平板办贷款,不仅放款快,还不需要再找担保人,真的是帮我渡过了最难的一关。”刘仲昌说,有了这笔贷款心里也有底了,他立志要把遍地“黄花”变成致富“金花”,让致富之路更有底色。
近年来,黄河农村商业银行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支持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任务,畅通金融“活水渠”,支持培育一批产业增值能力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多的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发生,增强发展致富的持续性。
深化政银合作,与县级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枸杞、葡萄、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等九大重点特色产业,加大信贷投放,促进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宁字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向特色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带动农户参与生产经营,把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让农户、贫困户在产业链增值、提升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依托财政担保资金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实现金融支农由“单兵作战”向“多方联动”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效果”转变,推动特色产业与关联行业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坚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定制满足不同融资需求的信用金融产品,打好产品组合拳,支持农户发展。
创新线下循环贷款“富农贷”,让农户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用一天贷款付一天利息,不用不生息,让农户少花“冤枉钱”。引导农户通过手机自助注册、自动审批、自助用信,不见面、零接触、马上办,让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有效满足农民临时性、季节性、周期性融资需求,真正让农户的信用变资源、资源变资金、资金变收益。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阳光”,黄河农村商业银行扎根农村,构建接地气、普惠性的金融服务网络,打造“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该行在全区199个乡(镇)设立综合营业网点204个,在2133个行政村建设便民金融服务点2317个,在农村地区布放ATM(CRS)机、POS机及各类自助终端4866台,率先在宁夏全区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面覆盖,全面消除了村级金融服务空白点。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运行的电子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让农户把银行“装在口袋中”。
截至2020年10月末,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已对全区51.38万农户完成整村授信信息采集和评级授信,授信456.47亿元,用信396.49亿元。(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