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时节,彭阳县迎来中药材收获季。
盘山梯田里“铁牛”奔腾,松软的土地上人声鼎沸。板蓝根、黄芪、党参,随着犁铧翻滚破土而出,展露丰满容颜,铺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中药材是国之精粹,在彭阳县有着悠久的种植、使用历史。
近年来,彭阳县把中药材种植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技术、科研投入力度,培养人才队伍,培育龙头企业,打通流通环节,拓展销售市场,建立育、种、收、加、销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学研并举,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迈进,从县际平台向全国平台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绿水青山育恒业
彭阳县自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37年来,彭阳县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林木累计保存面积从建县初的27万亩增加到20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6%,小流域治理程度提高到76.3%。
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几年,彭阳县注重念好‘山水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发展中药材种植,为农民培育增收的‘绿色银行’。”彭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彭阳县境内耕地土层疏松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生态环境好,有利于发展无公害高产优质中药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面积达180万亩,为发展秦艽、柴胡为主的林下药材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自治区药品检验所检测,彭阳出产的黄芪甲苷含量为0.063%,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达0.072%以上,其有效成分含量远高于《中国药典》标准,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区内外客商、市场青睐。
近年来,彭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增绿与增收并重,依托经济林地发展山桃、山杏等林果经济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不断激发生态红利,为老百姓培育增收的恒久产业。
“目前彭阳县黄芪、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成为东北部乡镇战略性主导产业。在12个乡镇累计发展以杏子为主的经济林75万多亩,林产品年收入3.7亿余元。”11月13日,彭阳县科技局副局长李万斌介绍,随着当地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中药材产业效益将会迎来井喷式增长。
中药材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机会。
优质山桃、山杏仁带来商机。
聚集资源强产业
彭阳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有引种、栽培黄芪的史料记载,至今已有1500年的种植史。
彭阳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皇甫谧的故里,境内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千百年来,当地村民深受中医药文化熏陶,一直保持着种植和使用中药材的传统习惯。
凝聚物华成此景,振兴药业靠今人。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彭阳县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开发管理,成立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工作组,指导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科技部门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种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原来采取立体栽种,后来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学会拢沟平栽,中药材产量提高了20%。”在白阳镇白岔村中药材收获现场,陈文博说起科学种田头头是道,谁也想不到2年前他还是一个中药材种植的门外汉。
陈文博早期从事农资销售,2019年看好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投资40多万元种植药材300亩。“政府补贴了24万元,自己收入几十万元。”第一年小试牛刀,陈文博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20亩。
为了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彭阳县出台产业脱贫富民实施方案,连续3年把黄芪、黄芩、党参等药材纳入产业补贴范围,从种苗繁育、生产种植、订单收购、初级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奖补扶持。
“对当年的黄芪、黄芩覆膜育苗和党参平畦育苗,每亩奖补500元;黄芪、黄芩等秋季机械穴播育苗,每亩奖补300元。对当年移栽的黄芪、黄芩、党参,每亩奖补400元,其他品种每亩奖补80元。”彭阳县科技局中药材产业负责人陈凯章介绍。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扶持,彭阳县初步形成了以黄芪、黄芩、党参、红花为主,板蓝根及其他品种为辅的规模化种植格局,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8000亩发展到现在的4万亩,建成自治区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3家,引导千余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
彭阳县还在退耕还林区、荒山及生态移民迁出区利用无人机飞播和人工撒播柴胡、秦艽仿野生种植,在保护种质资源、仿野生驯化种植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收。
“全县农户种植中药材1万亩,2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户均10亩。”陈凯章介绍,按照亩产干板蓝根17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13元计算,一亩中药材可收入2200多元。
2020年,彭阳县发展中药材种植7万亩,林下药材种植及抚育面积11万亩,全县年均中药材产量近1万吨,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以上。大宗药材一般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收益是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2至3倍。
优质中药材需精挑细拣。
中药材饮片畅销全国。
企业引领做长业
“桃仁市场价每吨3.7万元,杏仁市场价每吨2.7万多元,一年可收购加工桃仁、杏仁1.2万吨,年产值4000多万元。”走进杨喜奎的加工车间,只闻机械轰鸣声,桃杏壳在院子里堆积如山。
“彭阳的青山确实成了金山银山。”杨喜奎原来从事粮食收购生意,在跑市场过程中,发现山桃、山杏商机。“老家有大量的山桃山杏,由于没有加工业,全部以原料便宜销售。”2015年,杨喜奎投资百万元,在彭阳县建成第一家桃仁、杏仁加工生产线,通过壳仁分离,利润提高20%。
“按照年产7000吨桃、杏仁,每公斤35元计算,年产值2.4亿元。”陈凯章说,彭阳县有山杏、山桃75万亩,桃、杏核年产量近6万吨,但实际加工只有十分之一,潜力巨大。
守着金山银山,彭阳县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强化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通融,不断增强产品附加值,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彭阳县实施补贴措施,对中药材生产加工机械在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20%,未进入国家补贴目录的补贴30%;经审批,新型经营主体新建贮藏、分拣、加工车间的,每平方米奖补100元,进一步激发农户、合作社、企业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农户除了土地流转亩收益100元至500元外,可就近在药材种植企业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务工,对农民增收有直接带动作用。”白岔村村民徐万花在陈文博种植基地拣拾药材,按天计费,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海国仁夫妇在药材基地干了一个月,共收入1万元。白岔村30多人像他们一样,常年在药材基地从事种植、除草、收获工作。
得益于惠民政策支持,该县以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恒原朝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为龙头,注册中药材企业、合作社29家,通过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机制,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29家企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约2万亩,建成500亩以上示范基地7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撂荒土地利用、农民就近务工创收等问题。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彭阳县已形成中药材合作组织26家,引领产业纵深发展。
药材丰收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机械化作业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率。
产销一体建全业
“艾条、艾枕、艾柱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销往上海、广州、西安、兰州等地。”走进彭阳县古城镇煌甫谧艾益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打包销货。古城镇是中华名医皇甫谧的故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艾草种植的优良环境。2019年,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该公司负责人晁主铎前往古城镇投资建集艾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开发公司。
有了好的原料、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住脚。彭阳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订单销售、国内大中城市线下线上销售,强化产销对接,破解产品销售难题。
“依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系对接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广药、湖南春光九汇等4家大型药企,增加订单销售。依托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仙草汇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拓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甘肃陇西等国内药材市场。”李万斌介绍,彭阳县还支持本地药业企业抢占中药材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市场,引领线上产品销售。
“彭阳出品的中药材质量好,外地客商抢着收购。”彭阳县壹珍药业负责人韩万里是彭阳县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从初期小规模种植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见证了彭阳县中药材产业不断壮大过程。
“起初,彭阳县没有中药材加工企业,药农以卖原材料为主。”韩万里介绍,卖原料,市场价格不稳定,动辄折本。2013年之后,彭阳县中药材基地相继建立,进行深加工,解决一部分人就业,中药材收益提高了30%。
抓住产业快速发展之机,韩万里逐年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目前种植面积2700亩,种植品种从柴胡、党参等两三个增加到7个。同时,把劳动力捆绑到产业链上,药业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介入脱贫攻坚,采取订单种植模式,与村集体和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农户种植面积1.4万亩,种植大户年收入10万元。
近日,记者从彭阳县召开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三五”科学谋划“十四五”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该县根据“十四五”规划,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核心,瞄准构建产加销全产业链,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重点推进黄芪、黄芩、党参、红花、板蓝根等优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全力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脱贫富民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