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洋房上演抗疫一家亲
在这幢年龄跨度和身份差异极大的洋房里,平日各自忙碌、身怀不同特长的居民们重新认识彼此,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杨小姐是个年轻白领,平日工作忙碌,租住在长乐路上的一幢花园洋房里。院子里住了六七户人家,有开服装店的年轻夫妻,有在上海待了20多年的美国人,有无儿无女已90多岁高龄的老夫妇,还有几位退休在家的爷叔阿姨。
平日,大家各自忙碌,很少打照面。最近,因为疫情,都封控在家,大伙抱团取暖,互帮互助。
63岁的杨文娟被称作“楼组长”,她与居委干部熟识,平日里一有消息便挨家挨户地传达。这几天,杨文娟成了院子里最忙碌的人。“杨大姐,几点做核酸?”“杨大姐,去哪领物资?”“杨大姐,抗原测试怎么做呀?”大伙有困难就第一时间找“杨大姐”,总能得到耐心的回答。
杨文娟的好姐妹苏亚宜也是个热心肠。杨小姐不会做饭,疫情期间又点不了外卖,看着居委会发的蔬菜大礼包直发愁。苏亚宜嘴上笑杨小姐不会干活,手上却勤快地帮她做菜。后来,苏亚宜干脆承包了杨小姐的伙食,油墩子、酱牛肉、罗宋汤……每天变着花样爱心投喂。到了饭点,就做好饭默默放在杨小姐家门前。
90多岁的廖灿南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妻子相依为命。他们住在一楼,行动不便,很少外出,一直是院子里的重点照顾对象。封控前,杨小姐担心廖老先生消息不灵通,便在网上帮着购买生活物资。每次去居委会排队做核酸,杨小姐都用自己的手机帮不会操作健康云的老人生成核酸检测预约二维码。
疫情按下“暂停键”,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杨小姐的邻居佳佳是开服装店的,封控在家,她不但没了收入,还要承担房租成本,压力较大。平时,爷叔阿姨们习惯到襄阳公园锻炼,这几日出不去,心里也觉得烦闷。看着大伙脸上挂着愁容,杨小姐灵机一动,当起开心果。她在微信群里调节气氛,给大家加油鼓劲。
“特殊时刻,很幸运有一帮可亲可爱的邻居陪伴在身边。大家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是他们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更加相信上海!”杨小姐说。本报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