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头奶牛,每头牛每天吃多少饲料,产多少奶,有没有生病?面对繁杂的管理工作,宁夏翔达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场场长孙立兵一点儿也不愁。
“现在养牛,可比以前省事多了!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咱实现了用大数据养牛,每头奶牛的状况都了如指掌。”3月15日,在养殖场挤奶厅二楼,孙立兵点开电脑上的奶牛养殖管理云平台,笑着向记者介绍。
10时整,一头头奶牛井然有序地走上挤奶台,站好位置后自动化的设备就套在牛身上进行挤奶。
“为奶牛取奶的挤奶器,有自动压力感应功能,在奶牛没有奶之后,便会自动脱落。挤奶环节还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智能采集和监控出奶信息,包括一头牛5分钟之内出奶的情况等。”孙立兵说采集好的牛奶将自动输往奶罐,这个过程中,监控系统将自动感应牛奶的温度,并在几秒钟以内,将其迅速降温至4℃左右,这对牛奶保鲜有很大的好处。
不到10分钟,挤完奶的奶牛便排着队从挤奶台有序返回牛棚,短短几秒钟,红外摄像头已扫描下每头牛的头、肢蹄等情况,并将相关数据回传至电脑端。由于事先已经用电子耳标进行了分类,轻点鼠标就能精准识别每头奶牛的生命体征,“电子耳标与平台相连,平台利用大数据依据奶牛走路的姿态、步数、产奶情况等判断奶牛是否健康。”
孙立兵说,要保证奶牛产奶的质量,必须实现精确喂饲,即每头牛吃下的量和各种饲料配比,都需要精准的安排,在过去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这很难做到。如今,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翔达牧业实现了对投料的全程监控,在每一个喂食的时间点都可以对饲料的重量、种类进行精确监测,饲料的加工混合也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可以精确地将饲料投放到每一个牛舍。
吃着“营养套餐”,配备“电子保姆”,个个都有“健康证”……翔达牧业养殖场里的奶牛正享受着“智慧生活”。
近年来,银川市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设立智慧农业试验基地,一系列新技术让智慧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从做“体力活”到干“智力活”,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靠技术”,手机、无人机成为“新农具”,数字、信息成为“新农资”。借助科技的力量,装上“智慧大脑”的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让新一代农人更加“耳聪目明”,让农业生产更加轻松、精准、高效。
走进宁夏科瑞恒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远远可见一大片排列整齐的白色大棚。记者掀开一栋育苗棚门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智能温室大棚内的移动苗床上,一株株幼苗顶破营养基质,露出小叶子,长势喜人。
“这里的大棚都是智能化管理,通过数据监测采集,保证棚内的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科瑞恒生公司副总经理李贵珍说,公司2019年底,安装了数据采集系统,自此有了“智慧大脑”,通过数控设备实现了科学、精准、精细管理。
“这些传感器负责收集温度、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种数据,并传输到控制室电脑系统中,对比人工预设的植物最佳生长参数,从而调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等,保证种苗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指着棚内的传感器,李贵珍说,以前大棚育苗全凭经验、靠感觉,现在通过智慧农业监控云平台,采用数控技术,温度、湿度均保持在作物生长的最佳区间,提高了种植效率。
“园区共有34栋育苗温棚,过去我们主要通过人工采集数据,5个人同时工作,不停脚地走,每采集一次数据需要20多分钟,最大的问题是,晚上这些数据没法捕捉。如今,电脑随时随地可采集,且每10分钟采集和反馈一次数据。”李贵珍说,仅数据采集一项,每个月公司可节省成本1.5万元,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出芽率,省心又省事。
“有了物联网控制系统,一个人可以完成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李贵珍看来,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自主调温、精细施肥,在降低人工误差、节省劳动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农药残留、二次污染等问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蔬菜品质。(记者 张 瑛 实习生 张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