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银川3月8日电 题:“寄养奶奶”:这份爱跨越血缘
中新网记者 杨迪
每逢国际妇女节,小礼(化名)都会准备一份礼物,送给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奶奶。“奶奶是善良的,温馨的。”24岁、吐字不太清晰的小礼如是形容。
小礼是一名弃婴,智力低于正常人,右手、颈椎、右侧髋关节发育畸形,右肾缺失,身体多处残疾。他和“奶奶”董玉珍并没有血缘关系,但20年前的一天,董玉珍的到来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2002年8月12日,4岁的小礼由宁夏儿童福利院通过规定程序,委托在董玉珍家中寄养。“娃娃送来的时候就(像)光有个肚子、有个头,像只小猫。”董玉珍回忆道。
董玉珍家中的相册记录了小礼(化名)的成长历程。 谢宇 摄刚到董玉珍家中的小礼体弱多病、消化不好、睡眠很差,有人说小礼养不活,但董玉珍“不信邪”。她将家里养的鸽子和鸡炖成软烂的肉汤,给小礼补充营养;到了晚上,就整夜抱着小礼,哄他入睡。
因为肢体残疾,许多常人可以轻易完成的动作,对小礼而言却很困难。所幸,他还有奶奶和家人们,洗脚、洗澡……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都有家人的帮忙和陪伴。
董玉珍知道,小礼是个“特殊”的孩子,为了让他未来的生活更有保障,董玉珍决定送小礼去读书。“当时我就想,哪怕让他识一个数、认两个字也算数。”在董玉珍的坚持下,小礼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
但生活中总有坎坷。小礼上学时,有时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欺弄,有段时间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董玉珍就和老伴每天远远地跟在小礼身后,直到他走进校门,生怕上学途中被欺负。
旁人有时会对小礼的外表投来异样的目光,但董玉珍毫不在乎,在她心中,小礼就是自己的孙子,她会大大方方地带他走到街上。“谁想笑就笑去,谁想看就看去,我不在意这些事。”
在家人的关心呵护下,小礼的身体情况逐渐平稳,可以独立吃饭、穿衣、如厕,懂事的他也用行动回报着自己的家人。“有一次老伴做了手术,我们小礼就拿着凳子坐在旁边,拿着小勺子给爷爷喂水。”董玉珍说,小礼平时会帮忙拖地、做饭、洗碗,还会在网上给她买衣服。
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是为了让从小失去亲人的孤儿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建立亲密关系,感受家庭的温暖。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许多孤儿得以在寄养家庭中健康成长。
如今,小礼已成为董玉珍心中真正的家人。“现在带出感情了,孙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孙子。哪怕以后我走了,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女去照顾他。”董玉珍说,即使将来的自己苍老凋零,家里的其他亲人也会一直陪伴在小礼身边。而在中国,还有许多像董玉珍一样的“寄养奶奶”“寄养妈妈”,用不计回报的善举,架起一座座跨越血缘的爱心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