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朝鲜语专业学生卢月双
在实践中成长是我的最大收获
首次从事韩语翻译志愿服务,就是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这样盛大的世界级赛事中,这一开始让主媒体中心志愿者卢月双多少有些紧张。但随着赛事服务的推进,接触到的韩国友人越来越多,卢月双的语言服务渐入佳境。“能够亲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能力,更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她说。
来自广东阳江的卢月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朝鲜语专业大三学生。她通过选拔,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的语言服务志愿者。1月4日,卢月双正式进入MMC工作,一些日本记者提前来熟悉环境,看着从事日语服务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卢月双内心多少有些焦虑。她不停地假设遇到同样的场景,自己该如何用韩语应对。为了避免赛时服务手忙脚乱,她将冬奥会各个场馆的名称及一些项目的专业术语,制成中韩文对照表,自己反复熟悉,并分享给同岗位的小伙伴们。
MMC正式运行后,卢月双最先接待的是一位韩联社记者。“他咨询了相机设备标签的问题,涉及到多个陌生的专业技术词汇,这让我瞬间有些不知所措。”卢月双说,“好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志愿者及时过来帮忙,才给了对方满意的答复。”这第一次“开张”的有惊无险,也更让卢月双认识到多掌握专业词汇的重要性。之后,她又增加了词汇量,每天都要专门拿出时间熟记。
冬奥会开幕前一天,卢月双接到任务,协助韩国奥委会安排一位官员的行程。在沟通前,她最担心用错敬语而冒犯到对方。卢月双解释道:“韩国文化强调长幼礼仪,而韩语中的敬语使用又相对复杂,我刚刚20岁,面对的都是前辈,所以在服务之前我在脑子里把敬语整个过了一遍,这才踏实些。”在一个小时的沟通中,韩国奥委会工作人员和蔼的态度让卢月双很快就进入了状态,顺利完成了这次语言服务。为表示感谢,韩国奥委会工作人员赠送给她3枚韩国冬奥代表团徽章。这是卢月双第一次收到赠送的奥运徽章,因此她倍加珍惜。
在MMC工作期间,卢月双会遇到各国媒体记者,在她看来,来自东亚国家的记者性格内敛,欧美记者热情开朗,但大家都向她传递出了友善。冬奥会闭幕当天,是卢月双收到感谢最多的一天。闭幕式散场后,她去做引导员,在寒夜中举着指示牌,几乎每位记者经过时都对她说:“非常感谢!”还有中国记者向她高喊“你们辛苦啦!”几位外国记者跑过来与她合影留念,还有一位记者塞给她一枚本国的冬奥会徽章。“冬奥会让我看到了世界最美好的样子。它就像一个大家庭,把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凝聚在一起,那种幸福感实在是太特别了。在冬残奥会上我将继续参与服务,期待着将这种幸福感再体验一遍。”卢月双笑着说。
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感言
“我虽说有过一些韩语对话的经历,但这次服务开始还是蛮紧张的。在冬奥会上,我为近20位韩国记者和官员提供了语言服务。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我的韩语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可以说是在实践中成长。”——卢月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