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哈尔滨3月3日电 题:大庆“油二代”采油班长刘丽:28年超千项创新成果创效1.5亿元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生产基地,在大庆油田有一个光荣的传统,那就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领着一代干。
刘丽是一名“油二代”,接父亲的班,47岁的她现在是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刘丽工作室领衔人。
参加工作28年来,她一直坚守一线,用创新为国家多产油,研发技术创新成果12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95项,为国家创造1.5亿元的效益。
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建设,实现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刘丽生的父亲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批会战建设者,退休后,刘丽1993年接班。当时,父亲手把手教刘丽如何管好抽油机,嘱咐她:“想当个好的采油工,就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
刚上班,刘丽夜以继日地学习,包里揣着技术书,白天上井对照实物琢磨,下班回家,整理成笔记,吃透弄懂。两年时间,她的学习笔记摞起来有“齐腰高”。
工作中,她从最普通的活儿练起——加盘根、换皮带。一根皮带30多公斤,刘丽做起来很费劲,但她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5个月,她创造了15秒换皮带的纪录。
参加工作不到4年,她把采油队所有岗位都干了个遍,练就了一手绝技——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
刘丽工作室领衔人丽。 黑龙江省工会提供在一场报告会上,刘丽听到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0%时,她说:“那一刻,内心真不是滋味”,她决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国家多出油。
刘丽所在的采油48队是大庆油田的红旗队,从当洗井工时,刘丽就开始尝试技术革新。当时,油田上洗井所用工具又多又笨重,她构思研究,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合为一体,将“四件变为一件”,总重量从15公斤降为2.5公斤,使用时可随意切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让她感受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快乐和便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要保证石油产量,洗好井是关键。为提高地下油井洗井质量,刘丽为记录数据,要在计量间和井口往返10多次,一年间她记录了近万个数据,精准描绘洗井井筒变化状况,从而摸索出流量、洗井时间的合理控制方法,使全队百余口油井平均洗井周期延长30天以上,年增油近1000吨。
几十年来,采油工一直沿用传统的抠取办法更换抽油机井盘根盒密封圈,总漏油、盘根寿命短、换起来费劲,刘丽长时间蹲在井上,看着盘根盒就想:这盘根要是能自己出来就好了,一天,她拿起口红,转动口红底部,唇膏慢慢地从上面露了出来,立刻来了灵感。她买来一堆口红,一支支拆解,弄清里面的结构,设计图纸、加工,很快一个新型“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就制作好,安装到了井上。她连续几天跑到井上“蹲点”观察,白天围着井口转,夜里又拉着爱人陪着。18年来,她对“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先后进行了5代改进,让盘根的更换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三,盘根使用寿命延长了6倍,在6万多口油井全面推广后,每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以上,节电2.4亿多度,多产油近万吨。
这项成果先后荣获大庆油田有史以来首次授予的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中国石油首届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28年来,刘丽个人已累计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让油井多产油6万余吨。
2011年8月,以刘丽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探索实施了订单式培训、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1.5万余人次,其中有5人被聘为大庆油田技能专家,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
工作室还探索出了“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使工作室从只能做简单的“小改”、“小革”,一跃成为万人大厂的“研产用”一体化创新创效联盟。
工作室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
青海油田采油井井深,造成螺杆泵停泵后卸扭矩,不仅时间长,而且安全风险大,这一直困扰着青海油田的采油人。针对这一难题,刘丽带团队奔赴现场,顶着高原反应在生产现场反复勘察,多方面查询国内外油田螺杆泵井的相关资料,不断调整改进方案,最终应用定向单流原理设计井下限位阀,从根本上掐断液体倒流,使停机时间由原来的240分钟降至10秒钟。
刘丽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入选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3年中,她带领中国石油技能专家团队攻克集团公司级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
回头看这28年,刘丽成为了我国石油领域的“大国工匠”,扛起了“油二代”的采油担当,被身边的同事称为采油队里的女“铁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