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辞职做“农妇”:想“贩卖”农场里的时光 让中国智能制造与全球相连 这家园区在小空间里谋划大未来 用法律手段遏制网暴言论 暴雪黄色预警:云贵湘赣浙皖6省部分地区有暴雪山区局地大暴雪 武汉市新增4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 “怎么有这么多400+!”考研初试放榜,查完分的你还好吗? 揭开金牌收割机背后故事:运动员也要“文武兼修” 60年培育300多个辣椒新品种,杨意红——“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农民收成更好” 北京今天风大天寒阵风6至7级 明起三天气温连升暖意渐浓 热木星黑暗面神秘面纱首次揭示 钢轨“理疗师”的“冷热”坚守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什么 那些被冬奥“炸”出的潜藏高手 大脑中发现“数学神经元” 北京支持生育 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门诊报销 我国科技馆数量已达1000个 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北京百万中小学生昨天迎来新学期 开学第一课 主打“冬奥精神” 滇黔湘赣浙有强降雪 南方地区持续低温 职业运动员为何节假日“无权”休息?揭秘涉运动员合同纠纷解决那些事 业内人士认为制定博物馆法时机已经成熟 立法破解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双减”,呼唤高师教育“加课” 从治病到“治未病” 尤溪致力打造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县 穿越火炬直达天空 “真激光”光束绽放鸟巢 北京冬奥闭幕式的这些“幕后消息”,你值得了解 四川公安破获特大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 查获18只川金丝猴、17只小熊猫 从“单打独斗”到“多手联弹”巢湖禁渔“禁”出新气象 数据编织 超级自动化……2022年:这些技术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安徽宣城西村村:光影为媒,定格山乡之美 安徽亳州6人溺亡事故后续:系酒后骑车带人翻入路边水沟 尤溪:人才回引为乡村振兴“添福聚力” 低温蓝色预警:贵州广西广东等多地气温偏低7℃以上 湖北率先试点生态捕捞 科学护水,不能光禁渔还得会捞鱼 海关总署提醒“立即暂停食用”雅培相关婴幼儿产品 电力数据可视化让云数据中心用能尽在掌握 电力先行为乡村振兴增添“清洁巷” 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多措并举促配电网精益化管理再提升 国网宁夏电力宁东供电公司开展2022年应急演练活动 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数字化建设让设备巡检和安全管控“无死角” 这个春季学期,看“双减”如何更上层楼 农网升级改造展新貌惠民生 大武口区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示范点验收 食有所选、病有所医、老有所乐 解码幸福连云为老服务“三件宝” 成都本轮累计报告“6+3”详情公布 中风险地区升至6个 散布疫情谣言 呼和浩特市一男子被拘5日 江苏苏州吴中区22日开展新一轮区域核酸检测 设“黄码”专用接诊室,苏州吴江封控区迎来新生儿 农业农村部:全面排查食用农产品违法添加金银箔粉有关问题 降雪致山西平陆近千只西伯利亚大天鹅推迟“返乡” 铁路公安机关为大学生返校保驾护航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北大学霸辞职做“农妇”:想“贩卖”农场里的时光

2022-02-22 09:11:24来源:北京青年报

从三里屯搬到京郊 北大学霸辞职做“农妇”

我们想“贩卖”农场里的时光

王婧

年龄:36岁

身份:飞鸟与鸣虫农场创始人及运营负责人之一

她的故事

从三里屯搬到京郊,成为“农妇”。她说,自己正走在圆梦的路上,过程艰辛却幸福。

密云区金叵罗村,一面用“七星瓢虫”零星点缀的木栅栏很是引人注目,这里是“飞鸟与鸣虫”——一座建成三年的新兴生态农场。

北大毕业的王婧,是这座农场的创始人之一。十年前,她在北大法律系读研,之后八年都在国际组织做食品安全的项目经理。而后,她辞去了工作,从三里屯“纵身一跃”到京郊,成了一名“农妇”、一名“厨师”,同时也是一名“乡村面包师”。王婧说,“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社会角色很多元。”

“椿萱并茂”

农场设计遵循自然

深冬,金叵罗村一片萧瑟静谧,飞鸟与鸣虫的院子里,随处可见的动物们成了冬季农场里最大的生机。这里的每一只鸡、羊都有自己的名字,品种、性别、出生年月和星座也都有记录。有些名字,经常让来过农场的人过目不忘,如“香草”是一只波尔山羊,2020年2月14日出生,水瓶座;“黑咖”是一只柴鸡,是2岁的“姑娘”,白羊座。

每一只动物名字的由来、怎么出生的、哪只是村长送的、谁和谁是兄弟,王婧都一清二楚。农场从设计之初,王婧便和其他创始人全程参与其中。现今向外人介绍起这座农场,比起传统的“农场主”,王婧更像一个极其专业的农场解说员,条理清晰、口才非凡。农场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她既能分享其中的设计细节和生态理念,也愿意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

“这里原来是个农家乐。我们请了‘土地诗人’来做的设计。为什么叫他土地诗人呢?因为设计师会围着整个村子看每棵树、每一寸土地的状态。像这边比较高的是香椿树,下边这是萱草,也叫黄花,它是多年生的,春夏秋都会非常茂盛,和香椿树一起‘椿萱并茂’,意寓父母安康;那边是杏树,对应的孔子杏坛,边上种的桃树李子树,每次会在这里开展农场教学,对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和“土地诗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王婧看来,农场的每一棵树,都是一首诗,就连平平无奇的种植大棚也是。对她而言,农场的大棚是“冬季宇宙里一颗关于春天的星球”。

王婧说,她们建这座农场,真正想“卖”出去的东西,并不是农产品,而是农场里的“时光”。

时光怎么“卖”?王婧举例说,“有一个农场共建人的孩子,从三岁就来农场了,他特别熟悉这里,和小伙伴们介绍说‘这个小羊的羊圈是我用黏土做的砖,这只叫香草的羊它是怎么出生的……’这种分享带有过程感,是孩子参与到农场建设中的体验,共享的便是这个时光。”

不仅如此,连农场大门的进入方式也在卖“时光”。“农场进入的第一种方式就是找回童年的回忆,以滑滑梯的形式进入沙坑,然后另一种方式是可以爬这些原木进入,最后一种方式才是最循规蹈矩地走滑道。”王婧说。

“疯狂”匠人

用“学霸”精神钻研面包

“我们邀请孩子、大人和我们一起,跟随着天地节奏,去感受自然、触摸泥土,亲手体验播种、发芽、栽植,到收获。在‘飞鸟与鸣虫’农场,不止为孩子留下童年温暖的记忆,也为每个大人,拥抱心里的小孩,回归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王婧和其他三位姑娘一起创建了这座农场,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王婧的自我定位很有趣:团队里那个“做饭的”——面包女神(经),外号“P橙”。作为一个热衷做面包的学霸,聊起面包,王婧双眼总放着光。

另一位创始人李一方,与王婧都曾供职于同一家国际环保机构。李一方说,几年前,她曾把一个闲置烤箱转让给了王婧,从此“这个好端端的姑娘踏上了烘培女神(经)的不归路”——白天上班、经常“揉包”到深夜,还要带着一瓶天然酵母,去上海开会。

李一方说,那天早上,我和P橙坐在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上。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罐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座位前面小桌上。

“这是啥?”我问。

“我的酵母,我不能把它丢在家里。出差这么多天,它会死的。”P橙说。

“酵母还能死?”

“当然了,我需要过几小时喂它们一次,要不它们就死了。”

每当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王婧就会说“我得回家揉个包”。对于任何爱好,她都要钻研到极致,对于做面包同样如此。

农场里建有罗马式柴烧面包窑,仅烟囱的方案就改了十遍,王婧每天去工地的面包窑生火;8月的盛夏,王婧在农场储藏间的地板上睡了不到5个小时,其间每隔2小时起身检查一遍重新发酵的面团……不光是钻研“揉包”,干脆连麦子都自己研究着种,研究麦子的品种及其对土壤的保护,动手播种、浇灌、收割、磨粉,一次次失败后再重来。

失败没什么,在王婧看来,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关于小麦的声光电立体教育,“这个过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么一点地方,我们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种麦子,周围有些人不太能理解,但就像饮食作家迈尔克·波伦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要经常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自己动手,总会让人觉得朝着自力更生、无所不能的境界迈进一小步,即便只是小小的一步。”现今,王婧已经研制出了40多种天然酵母面包,面包销量也屡创新高。

“梦想”试验

农场的节奏不比职场慢

农场洗手间的地面又被刨开了,历经各种花式疏通,下水道依然堵着;泥土区已经一周多毫无进展;下暴雨时,农场的房子漏得像水帘洞……

一座新兴的生态农场从零创建,并不容易。对于从小就没在农村生活过的王婧而言,更不容易。“淘米洗菜、孵鸡弄鹅,自从做了农场,伸出粗糙的手时,旁人都会露出心疼的神情。”王婧说,她做面包师、开生态农场,是件“梦想照进现实”的事情。七年前,她带着天然酵母去上海出差时,就曾在内心呼唤“我要用窑烤面包,要做有灵魂的面包,要做麦子都自己种的面包师”。如今,这些愿望,她真的一点点实现了。

在王婧的手机记事本里,每一天都列着非常详细的日程安排,其中一个周末,其日程如下:1.拍摄18种面包,9种一组合;2.9点-10点,去大棚捉虫;市集面包安排;3.给Betty补发巧克力、花环和花生酱;4.给供应商的面包盒子,地址发给鸽子;5.发面包盒子的图片和预售链接;买白盒子……除了这些琐碎工作,王婧还要负责农场日常的整体运营、面包生产、活动制订等等。

这样的农村生活,会比职场生活轻松?王婧坦言,农场的工作节奏和忙碌程度,一点不比职场慢。“来到乡村对一些人是退休,是归隐,但对另外一批人是思想到行动的试验,”王婧说,“我和一方原来都工作于环保机构,做食品安全项目。生活中虽然这么说比较俗,但我们还是有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愿望。过去白天,我去向企业老百姓倡议推动环保、食品安全,晚上烤面包、做好吃的东西,我之前和一方说过希望十年后我仍然过着这样的生活,但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

除了圆自己的梦,王婧说她还想带给更多人收获:“我们对这个村子是有责任的,想农场的生存与发展时,不是简单地只从自己创业角度去考虑,而是和这个村子的关系、和员工的关系。我们在想,十年后这个村子是不是有更多人,可以间接或直接地通过见证这样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一个体验设计,从中获益。”

北大法律系同窗对王婧有这样一句评价:“你让学弟学妹看到北大法律系的另一种可能。”对于王婧而言,她则有着更远的抱负——建一个朴门生态农场、打造一片食物森林,让更多人能从自然中获取力量和价值感,“朴门是一种永续的生活方式,它的核心是要向大自然去学习它的多样性和相互的联系,观察大自然的运作方式为人类所用,尊重自然、尊重别人。”

“农妇”心声

给乡村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北青报:已经适应农村的生活了么?

王婧:现在已经很适应了。刚来头一年确实很不习惯,很想点外卖,吃沙拉,但现在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做沙拉太简单了,想吃什么都可以到大棚里去摘,觉得很幸福。

北青报:把理想变成职业,有没有遇到困难?

王婧:2018年,我们和村里签了合同后,进入设计阶段时,想为村里做些事,就承办了第一届农民节暨乡村嘉年华。当时我们接洽了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源和人脉,做手打月饼工作摊、联络售票、安保、协调当地露营、摊主等等一睁眼就开始忙,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当时我就崩溃了,那会儿我刚过了33岁生日,我就在想我真的要这样吗?我其实还有别的机会,也可以做我之前比较安逸的工作。于是我和其他人说要退出,这条路太难了,我没法承受。

那段时间,我开始翻自己的朋友圈,到底是什么能让我快乐起来?最后发现答案是面包,面包烤好了,别人分享它,让我觉得非常快乐,于是我开始挑战“百日百包”,每天做一款面包,然后把它写出来,这个过程很治愈。

到底选择让自己一腔热情的理想,还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我觉得,让一份理想慢慢变成一个体面的职业,比接受任何现成的职业都要酷。

北青报:你认为“新农人”能为乡村振兴带来什么?

王婧:我们想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思潮,无论是找农场共建人或做的产品,其实都是重新给乡村生活带来可能,提高乡村的价值。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