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由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美好”堆积而成。让一个个“小美好”变成现实,是百姓的心愿,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
2021年,你的生活实现了怎样的“小美好”?2022年,你对生活还有着怎样的期许?
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点滴生活的改变,透视社会的变迁。
社区养老服务暖了老人心
记者 李 锦 实习生 杨盛纪 文/图
2月8日,85岁的老人胡亚秋执意让儿子将她送回了自己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崇安社区的家。春节前,一直独居的胡亚秋不慎扭伤了腰,儿子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将她接到自己家。但老人住了几天后,就念叨着要回家。
“回自己家住自在,还有社区陈书记、网格员小晏和社区为老服务队的老街坊们作伴。”面对儿子的劝说,胡亚秋说出了心里话。
胡亚秋是一位退休教师,也是崇安社区的老住户。“我们社区向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很多,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能给老年人提供康复理疗服务;有社区卫生服务所,能给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还有老饭桌,能让老人们吃上可口的饭菜。”除此之外,对于胡亚秋来说,社区吸引她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社区对我们这些独居老人可关心了,网格员隔三差五会打电话询问我们生活上有啥需要,有时候电话打不通,网格员就会直接上门。”与胡亚秋相比,84岁的刘芝兰老人感受更为深刻。
刘芝兰年轻时一直靠卖冷饮、打零工为生,这些年老伴和两个儿子先后过世,对老人的打击非常大。“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陪我熬过了最难的日子,现在我即使不出门,也能在家里享受到社区和社会的关爱。”刘芝兰说,崇安社区党委将独居、孤寡老人都纳入重点关注人群,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经常去老人家里,陪她聊天,帮她做家务、打扫卫生、修剪头发。
每年到体检的时间,社区网格员都会上门拉着刘芝兰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去体检,体检结束后再把老人送回家。老人身体不舒服时,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会陪着老人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去治疗;到了养老认证的时间,社区和凤凰北街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还会上门为高龄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认证手续……这些来自社区的贴心服务,让刘芝兰、胡亚秋等高龄老人感受到浓浓的关爱。
“社区养老服务暖了我们老人的心。”胡亚秋说,2022年,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让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饭桌越办越好,让社区卫生服务站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老人们生活更幸福。
崇安社区网格员晏星与八旬老人刘芝兰聊得很开心。
幼儿园的“三级跳”
记者 秦 磊
端详着手机里的全家福,陈小燕嘴角上扬——当初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要了二宝,六年之后再回看,这个决定没有错。
陈小燕是名“70后”,与大学同学相识相恋,婚后定居银川。
女儿出生后,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欢乐。日复一日,孩子渐渐长大,一切朝着既定轨道平稳前行。直到有一天,丈夫问她:咱们是不是要个老二?
再要一个孩子,陈小燕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是,一旦有了二宝,家里的开支必定大增,很多不可预知的困难让陈小燕迟迟下不了决心。
丈夫在国企上班,陈小燕在家门口的小诊所做中医推拿,收入稳定。女儿已经上初中,学习上不用大人操心,而且一直盼望有弟弟妹妹,她时常给妈妈鼓劲:妈妈,等二宝出生,我也能帮你带!
女儿的“催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陈小燕的焦虑,2015年12月,二宝乐乐顺利降生。
度过了最忙乱的3年,转眼,乐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早在一年前,陈小燕就考察了周边所有幼儿园:离家最近的私立幼儿园步行不过5分钟,可是月收费3200元,加上延时班、特色班等各种费用,一个月下来将近要花4000元;骑电动车10分钟路程,也有一所私立幼儿园,每月收费2800元,不过没有操场,活动场地是在楼顶围起来的天台;开车15分钟左右是一所公立幼儿园,每月保育费和餐费总共600多元,可是名额有限,只招收附近的孩子。
反复权衡后,2019年9月,陈小燕给乐乐选定了离家最近的私立幼儿园:“学费贵得离谱,相当于我一个人的收入全部交给了幼儿园,好在离家近,接送方便。”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同年11月,银川市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确定在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配套幼儿园移交接管任务,且公布了已经移交及年底前必须移交的幼儿园名录。
“乐乐在升入中班时,幼儿园转为普惠,费用下调至每月650元,这给我们家减轻了不少负担。”陈小燕说,2021年9月,乐乐所在的幼儿园又由普惠改为公办。
“幼儿园的转普、转公,是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好事,这件事办到了无数家庭的心坎里。”陈小燕说,新的一年里,希望相关部门能对0到3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做出整体规划,让准备生二宝、三宝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轻松带娃、幸福育儿。
“双减”政策带来“幸福后劲”
记者 张 涛
当听到学生许峻杰参加区内魔方比赛获得不错的成绩后,银川市阅海第四小学老师李一凡特别高兴。“‘双减’政策推行后,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到学生能全面发展,作为老师,我感到很开心。”2月8日,李一凡说,2021年,教育部“双减”政策出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面临着教学方式转型等压力,但她“痛并快乐着”。
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区各地中小学校按照各自实际,开展课后托管工作。在银川市阅海第四小学,放学后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增多了,李一凡也有更多时间了解学生的喜好。学生许峻杰非常喜欢魔方。自从学校开办托管班后,许峻杰写作业很积极。“他经常催促我,老师您赶紧给我批改作业,我改完错,就可以玩魔方了。”2022年元旦班级联欢会,许峻杰给大家表演了异形魔方还原,只见他手指飞舞,很短时间内就还原了一个魔方。“在大家一片惊呼声中,许峻杰很自豪。我替我的学生感到开心,他们终于有时间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李一凡说,“双减”后,老师也利用学校开设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老师的能力和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感受到了教书育人所带来的‘幸福后劲’”。
“双减”政策实施后,李一凡另一个直观感受是为有志向、有目标、有想法的老师带来了更大的舞台。“以前,教师教学是填鸭式的,一堂课40分钟,老师恨不得把60分钟的内容都填到学生的脑子里,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学生无法全部接收消化。而课后,老师还要面对课外辅导机构的喧宾夺主。”李一凡说,“双减”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质疑,促进知识迁移,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也让老师有了更多施展拳脚、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
“不唯分数、不唯成绩的教学评价,减轻了老师的压力,让我们不再那么焦虑,我们工作起来劲头更足了。”李一凡说,2022年,她将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继续当好孩子们的知心人、引路人。
“双减”政策实施后,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做到精选、精讲,形式灵活多样。(图片由本人提供)
劈波斩浪创造新成绩
记者 智 慧 实习生 杨世梅
“2021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的发展或多或少受阻,我们律师事务所也一样,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很艰难,委托人被隔离、合同约定地在外省无法前往、开庭沟通调解等很多往常很普通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但我们上下齐心,共克时艰,一路走来收获很多。”2月8日,北京市盈科(银川)律师事务所负责人郭昌亮说。
2021年11月24日,盈科(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倪平、黄雪薇收到一面写着“为民维权解难事,真情温暖感人心”的锦旗。
“他们全心全意帮助我维权,我很感激他们。”送锦旗的李先生于2020年5月被他人驾驶的电动自行车撞伤,69岁的他多方维权未果,又没有钱看病,导致伤情加重。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倪平、黄雪薇律师代理起诉。因案情复杂,加之疫情影响,导致本案审理时间较长。“疫情防控期间,工作开展起来非常不方便,我们就想办法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多次和法官沟通,把委托人的实际困难告知法官,促成法院组织了多次调解。”倪平说,在调解过程中,经过律师的据理力争,对方最终向李先生赔付了20万元,并在当庭履行完毕。
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因未清偿宁夏重工起重设备有限公司设备采购款,宁夏重工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委托盈科(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起诉维权。当时恰逢疫情防控期间,因合同约定由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民法院管辖,代理律师无法前往河北现场立案,面临丧失诉讼时效的法律风险。代理律师接受委托后,迅速与当地法院取得联系,通过线上进行了立案。经过有效沟通,代理人从接受委托到立案缴费仅用了3天时间。由于委托人在交货时没有留存书面证明,可能存在因不能证明交货时间从而无法证明付款期限届满的法律风险,代理律师结合合同约定与案件实际,积极协助、辅导委托人收集相关证据。通过网上开庭,最终取得胜诉生效判决,为委托人挽回了数10万元的经济损失。
“律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郭昌亮说,2021年盈科(银川)律师事务所的27名律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奋战在疫情防控前线,齐心协力、共克时艰。13位律师参加了宁夏青年律师突击队,发挥律师专业特长,在防控疫情期间通过线上为广大群众提供与劳动、家事、合同方面的普法宣传和释疑答惑。劈波斩浪创造新成绩,2022年,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公益法律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的执业理念。
北京市盈科(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案件材料。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记者 周 昕
“虎年到了,希望自己编织的帽子能卖到全国各地,销量越来越好。”2月8日,正月初八,何文花一家五口还在海原县七营镇南堡村,与亲人分享着她的快乐。
何文花是红寺堡区大河乡红崖村村民,2011年9月16日,在煤厂工作时突发意外,造成高位截瘫。“家里三个孩子都还年幼,丈夫患有哮喘不能干重活,我倒下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何文花说,自从自己出事后,家里生活陷入困窘。几年前,红寺堡区残联组织技术培训,何文花通过学习,掌握了手工编织技术。由于下半身不能动弹,她只能趴在土炕上用两个胳膊肘支撑起上半身,再用双手进行编织,时间长了,胳膊肘磨掉了皮,一次次流血、结痂。
2021年,在贫困重度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的支持下,红寺堡区残联对何文花家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安装了扶手,并配套了坡道、轮椅、坐便器等设施,为她的居家生活扫除了大部分障碍。“改造的这些设施非常实用,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何文花说。有了无障碍设施后,何文花在家人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进行手工编织,身体得到了放松,让她有更多的精力去琢磨手工编织作品。由于手工精美,何文花制作的手工鞋帽已在网络平台上热销,不仅受到宁夏网友的青睐,还远销甘肃、青海、西藏及海南等地,何文花的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
2021年,宁夏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174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72%。自治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是2021年宁夏民生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不断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残疾人生活更加安全、便捷、舒适和自如。
“2022年,我希望能在家门口建一个手工编制的小车间,赚更多的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带动身边的留守妇女们共同致富。”说起新年希望,何文花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