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对待商业代言,苏翊鸣团队保持了难得冷静
■ 我看冬奥
对蜂拥而至的商业代言持谨慎态度,本身也是对运动员IP的保护。
随着苏翊鸣在2月15日的比赛中夺下一枚金牌,他的名字以刷屏之势席卷舆论场。可以想见的是,此时一定会有众多商家追逐苏翊鸣,再加之其演艺行业的经历,更让他的商业价值成倍放大。
不过,苏翊鸣及其经纪人在蜂拥而至的商业邀约面前,选择了克制。据第一财经报道,苏翊鸣经纪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着急让他去变现,未来他代言的品牌一定要能够互相加持,而不是借流量去割一波‘韭菜’”,“现在我每天拒绝100个人,每天最大的工作量是婉拒(代言)”。
尽管外人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有夸张的成分,但随苏翊鸣夺冠而来的商业代言应该不少。其实,运动员进行商业代言本身无可厚非。体育和商业,从来都关系紧密,这也是体育走向大众的一种途径。不过,苏翊鸣经纪人的谨慎态度更具理性,这本身也是对运动员IP的保护,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度消费直至透支。
体育运动的特点,就是运动员往往会经历“一战成名”“一夜爆红”的高光时刻,其商业价值会呈爆炸式增长。此时是运动员商业价值的高点,也是最容易实现商业变现的时候。
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以长远眼光进行规划。这种平衡,事实上非常考验运动员及其团队的智慧。对于运动员来说,支撑其商业价值的基础永远是赛场表现,如果因商业活动耽误了主业,无疑是因小失大。
此外,运动员的商业行为也有特殊性。运动员是体育明星,有的还自带“国家队运动员”的光环。这种特殊身份,也意味着他们的商业行为需要符合特定的社会预期。如果商业代言的选择造成明显的公众预期反差,也可能带来某种风险,从而影响运动员的社会形象。苏翊鸣经纪人在此时对一拥而上的商业品牌持谨慎态度,应当也有类似的考量。
苏翊鸣非常年轻,但他的赛场表现却出乎人们的意料,首次出征奥运即获得一金一银。对他来说,目前更重要的显然是做好之后的职业规划。年少成名固然痛快,但成名之后的人生把握才是难处所在。这些,恐怕也是苏翊鸣在赛场之外需要面对的新考验。
不得不说,冬奥会上的苏翊鸣,其实已经体现了某种成熟。无论是他在面对裁判争议时的大方表态,抑或是面对商业代言的清醒,以及5月去成都上学的决定,都能看出他的视野:用长远眼光去看待比赛、规划人生。希望苏翊鸣的努力不被辜负,保持持久的竞技状态,给体育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柳早(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