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除夕夜:饭桌“守与变” 民众“小团圆” 京张线上的“奥运情” 除夕夜 高原铁路父子“背道而驰”的摆渡情 (新春走基层)“放心菜”喜上大湾区年夜餐桌 河南郑州:这一家用行动绘出新年特别“全家福” 中老铁路上的浓情“中国年” 三亚南山:点“心灯”撞大钟迎新春 中俄贸易通道上“盖章达人”“转岗记” 杭州每天可供应蔬菜6000吨 本地农产品供应稳定 藏族小伙甲板上的春节:从雪域高原到深蓝大海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文轩的除夕夜:愿春好岁安事顺 高速公路上“守隧”的老两口:在寂静中感受快乐 探访四川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一线:千名建设者坚守工地 杭州隔离点的除夕夜:不让年味缺席 浙江悬水小岛话共同富裕:从偏居一隅到自成特色 杭州医护的难忘春节:互相照耀才是万家灯火 访浙江绍兴鲁迅故里:大年初一年味浓 民众细雨中祈福 国境换装场上的“安全卫士”:守护俄方进口货物换装作业 大别山区春节祭祖习俗之变:鞭炮少了 鲜花多了 河南草莓大棚村:村民大棚里吃饺子 话“莓”好生活 听妈妈的话丨给母亲最好的“新年礼物” 长春市民初一祈福:孩子登金榜 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义乌春节用品行销海内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市场 新春走基层 | 闽台职工创客围炉共团圆 韩国“咖啡大叔”在长春迎新春:咖啡为媒结识更多新朋友 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守桥人”:坚守是警蓝色 北京铁警除夕夜包“五环饺子”迎新年 权威快报丨虎年新春,一批重要新规开始施行 武陵山区“无客小站”里的除夕坚守 苦练“追风术”迎“大考” 与北京冬奥气象人聊“天” 人民网记者新春走基层:乡亲们的年夜饭越吃越美 千年孔府菜传“新味” 香飘海外 云南贡山:执勤民警的别样边关年夜饭 中缅边境戍边民警除夕夜求婚:你陪我守边守岁 我与你携手今生 广西河池一作坊除夕夜发生火灾 2名消防救援人员英勇牺牲 夜幕下的“飞机医生”:彻夜“问诊”“对症下药”护安全 “听妈妈的话”全网暖心互动 新春走基层|除夕 他们仍坚守在自己岗位上 乌克兰“洋媳妇”感受中国年味:爱吃饺子 抢红包 松花湖渔村之变: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23年铁路春运变迁中的老计和“老伙计” 天津本轮本土疫情第382-392例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公布 新春走基层|两年转运阳性人员146人次零感染 为了国门疫情“不破防”!——首都机场外航接待点除夕探访 “中国麦冬之乡”的新春图景:“小中药”走向世界 民众喜盼丰收 【挑战365天正能量速写画】第063期:女子因一句承诺照顾闺蜜父母18年 高铁奶茶之后 高铁现磨咖啡也来了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年画映出好前景 文化惠民润人心——各地文化惠民活动综述 第30个除夕夜 守好冬奥一班岗 封控区的年夜饭:送餐上门,幸福村充满幸福“年味”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古城西安除夕夜:饭桌“守与变” 民众“小团圆”

2022-02-01 19:03:40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见闻)古城西安除夕夜:饭桌“守与变” 民众“小团圆”

中新社西安2月1日电 题:古城西安除夕夜:饭桌“守与变”民众“小团圆”

作者 杨英琦

2022年的农历春节,刚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古城西安,街头重现车水马龙。“万象更新”成了不少西安民众新年的期盼,但对除夕的年夜饭,大多数“老西安”毫不犹豫地“守旧”了。

“年夜饭也是团圆饭,团圆自然离不了那一口‘家的味道’。”八宝甜饭、油炸糖糕、四喜丸子……细数起自家年夜饭菜单,“老西安”霍小梅发现,她与家人总是对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老面孔”情有独钟。

“小时候,每逢过年姥姥都会炸丸子、麻叶,做卤肉、蒸枣馍……这些味道组成了我家的‘年味’。今年,我‘主办’的年夜饭自然不能少了老味道。”在西安女孩何佳琪看来,熟悉的味道更能唤醒心中的“年味”。

“人们通常更偏向于传统的陕西特色食物,葫芦鸡等经典陕菜是食客们的年夜饭必备菜品。”厨师丁建军说,“掌勺”年夜饭二十余年,他所筹备的除夕饭桌上离不开传统菜式的“身影”。

对于不少恋旧的西安人来说,“老字号”饭店是他们更为青睐的“舌尖选择”。西安大唐不夜城西安饭庄负责人杨勃说:“许多人常说怀念‘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对传统味道的留恋。”

陕西省的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已于一周前清零,西安全市恢复正常出行,并有序复工复产。杨勃告诉记者,随着餐饮行业逐渐复苏,堂食陆续恢复。“为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我们将包间的最高用餐人数限制在10人以内,并首次推出了年夜饭外送服务,很受顾客欢迎。”杨勃说,疫情之下,10人以上包间的需求量降低,“小团圆”成了今年的年夜饭“新景”。

“除夕夜既能在家团聚,又能吃到正宗的老味道,真是一举两得。”得知“老字号”年夜饭可以线上预定、除夕外送,“80后”王锌立刻为家人下了单。王锌表示,“我‘动手能力’不足,又想在除夕夜大饱口福,外卖式年夜饭在操作便捷的同时丝毫不减过年仪式感,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

陕西省社科院专家王晓勇认为,疫情影响下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变,更加凸显出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人们的团聚会更注重家庭本质,当下的团圆变得更为重要,而这种感情的凝聚和回归也被寄托在饮食文化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