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城市
双面泉州:一面入世遗,一面破万亿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倪伟
发于2021.12.27总第1026期《中国新闻周刊》
泉州今年火了。在社交媒体上,1300年历史的古城泉州,被“自来水”们捧成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在古城西街上走一遍,路过格调清新的咖啡馆、酒馆、民宿,仿佛便能沾染一身文艺气息。不过,这些似乎与其他城市的古街也大同小异。
在西街北侧冒出头的开元寺双塔塔尖,道出了泉州的独特之处: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文化之城。两座石塔建于宋代,距今已经近800年。今年7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元寺与泉州其他21处宋元时期古迹被“打包”,新晋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泉州其实有两副面孔,每一面都颇为鲜明。
这一面,它保留着众多宋代以来的古老建筑,传统生活方式在南音、木偶戏和闽南语里绵延流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共融的罕见局面至今有迹可循;而在另一面,它在创新创业中创造了富庶的经济,连续22年排名福建之首,2020年晋升为全国第18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而安踏、特步、361°等中国知名体育服装品牌半壁江山在一座城里比邻而居,更是中国品牌制造一道难以复制的奇观。
在保持乡土传统的同时,又有敢于出海的魄力,这似乎已经是闽南人血液里流淌的基因,也是中国罕见的海洋文化存在。如今,进入“万亿时代”的“世遗之城”,如何持续腾飞,这座以会做生意著称的城市提出了新的思路。
后申遗时代依然“烟火气”
泉州今年有两件大事。年初,泉州宣布2020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158.66亿元,同比增长2.13%,成为全国第18个“万亿俱乐部”成员;年中,“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遍布全城的22处遗产地升为世界级,20年申遗历程终于圆满。
“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泉州申遗项目,仅用时6分就一致通过。”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伯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一项复合性的系列遗产,这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为数不多的,第44届世界遗产有关决议高度评价了泉州项目。
将22处世界文化遗产“打包”,泉州呈现出一幅10至14世纪的繁荣画卷。那时,泉州满街走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堪比唐代的长安城。到了夜晚,古渡口聚满船舶、彻夜长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被运上船,销往世界各地,外国香料、象牙、人参驶入港口,再送往京城。
泉州在南宋末年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冀平说,那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创造了一条自由的航海贸易之路。泉州体现了非常独特、典型的中华海洋文明,包含着和平与包容而非掠夺的精神,这是泉州带给今天的启迪。
申遗成功后,泉州古迹以更清晰的面貌为公众所知,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新起点,也带来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机会。泉州有山景有海滩,有古街也有新城,有宋代的寺庙也有现代的剧院,有闽南的美食也有悦耳的南音,偏居闽南一隅的古城,积累了超群的旅游禀赋。根据泉州市当前规划,将系统提升遗产参观设施,在22处遗产点提供闽南语、普通话、英文、日语、韩语5种语言讲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15个展馆全部免费开放,正在规划建设一系列考古遗址公园。
泉州的世界遗产点点多面广,散落在海边、山林、古城、河上。未来,泉州将努力使参观遗产点更为便捷。据悉,泉州正在争取国家和福建省的支持,推动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改造世遗总馆、舟船世界、伊斯兰馆、泉州通史馆以及13处遗产点现场展示馆,打造泉州的世界遗产展示中心。
不过,李伯群认为保护好泉州的“烟火气”是首要的,这也是这处新晋世界遗产的独特气质。“泉州遗产多数是活态的,7.62平方公里古城遗产区和缓冲区,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泉州的文物及其保护充满人间的‘烟火气’。”他说,文物保护要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既提升遗产保存条件,又改善群众人居环境。
制造业立市后的蝶变
2021年10月9日,中共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建设海丝名城、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的目标。报告指出,“着力建设海丝综合交通、经贸合作、文化展示、城市联盟的重要门户,打造面向东南亚的工商业中心,活态传承中华海洋文明,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典范之城,再造‘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新繁荣。”
这个目标道出了遗产折射的城市特质——泉州自古就是重商之城。“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代谢履的《泉南歌》描述了泉州人因偏居海边、耕地短缺转而拓展海洋贸易的历史,经商贸易也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改革开放后,泉州人的经商天赋被迅速激活,失落已久的商业重镇重新崛起。
1979年,中央将福建、广东作为对外开放试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从宋元时代形成的开放与包容性格,正契合了改革开放的精神,使得泉州人如鱼得水。
泉州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就得益于对外资的包容。改革开放后任泉州市外资办公室主任的陈民团曾回忆,当时,泉州利用广大泉籍海外华侨的力量,开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创汇”的格局。
陈民团记得,那时泉州政府主动派人到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发动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从合资办厂到独资办厂,利用泉州优惠的政策,华侨在泉州办了一批驰名全国的企业。1982年,菲律宾华侨林国良回泉州创办泉州电视机厂,使用的是本地合作企业泉州电子工业公司的厂房、人员。当时中国电视机保有量极少,首批生产的几百台,立刻销售到全国。
一批在海外纺织行业有所成就的华侨,带动了泉州最早的服装行业。而泉州服装行业在全国声名鹊起,还得仰赖当地人灵活的市场经济头脑,在别人还在埋头做产品的时候,他们已经领会到广告、宣传和品牌的作用。早在上世纪末,泉州晋江的服装品牌开始攻占央视的广告时段,一度,央视五套的广告在安踏、乔丹、特步、361°、匹克等几个晋江品牌之间不停跳转,央视五套也被戏称为“晋江台”。
“甚至我们发现有些企业还没做到一定规模,就跟中央电视台有合作,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广告的效应,很注重营销。”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洪国彬特别强调泉州人灵活的商业头脑。品牌营销在体育服装产业率先显露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随后其他产业也借此思路壮大起来。
时移世易,如今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呈现某种程度的逆转,原先的海外市场在很多领域已经落后于中国内地,归国投资的的华侨,也交棒给了二代、三代。如何再次打好“侨牌”,为内地经济增添新的动力,是沿海省市面临的新课题。
洪国彬坦言,泉州虽然也在谋划,但在“新华侨时代”如何借力打力,还没有很好突破。“中国现在面临着某些领域的‘围堵’,华侨其实可以发挥新一轮的作用。”洪国彬说,“但华侨后代的家乡情结在慢慢弱化,侨二代、三代的产业跟以前也不一样了,如何继续发挥华侨作用,这是新的问题。”
在洪国彬看来,泉州的发展自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政策性红利阶段,到人口红利阶段,再到当前的知识红利阶段。泉州在前两个阶段都把握住了机会,不过在知识红利阶段,泉州尚未很好地把握住互联网经济的浪潮。
泉州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决定了其必然带着制造业的色彩融入知识经济。“泉州最客观的一个现实,就是实体经济占比非常大,‘晋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深耕实体经济。至少在接下来几年还会以实体经济为主,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发展纯粹的互联网经济,可能不是泉州的选择。”洪国彬说。
新时代的“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赤手空拳打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奇迹。据今年最新数据,在全国经济总量前20的城市中,泉州民营经济占比最高,达到81.5%,形成九个千亿产业集群,包括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电子信息、纸业印刷。
几乎都是传统产业。去年疫情到来,泉州以民生消费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受到硬冲击,GDP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现10.3%的下降,最终恢复到2.9%的全年增长率,低于福建全省的3.3%增长率。
在泉州的产业规划里,“科技创新”“数字化”等成了高频词,透露了这个制造业强市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如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的优惠一样,泉州现在将政策优惠向科技领域倾囊相出,力争用3到5年,实现科研投入、高新企业、高端研发平台、高层次人才数量翻番,并在全省率先发放创新券,对企业购买科技服务进行补助。
洪国彬解释,泉州的转型焦虑在于,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优势正在被弱化。早期,泉州企业间构建了良好的产业链,改变了“单打独斗、各打各的”局面,形成了特有的区域性竞争优势。他认为,制造业跟服务业在产业链中紧密结合,这是泉州民营经济最重要的内部经验。比如,泉州有过轻纺城和服装城,是原材料和服装成品的专业市场,这种集聚效应加速了产业链的流通,催生了千亿级产业链。然而,时过境迁,轻纺城和服装城不再顾客盈门,网店的流量却日日攀升,服务业正在转型。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如何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是现代服务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洪国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十四五”规划中,泉州提出了构建以数字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其中,推动数字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辐射区域、影响全国的商贸中心和快递物流枢纽等行动,都意在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重新绑定、相辅相成。
在“十四五”规划中,对科技创新的布局已经被置于传统制造业之前。未来,泉州将不仅是一个服装厂接着一个鞋厂,在环泉州湾创新中心,将形成一个创新集聚区,串联泉州软件园、华大和洛江高新企业群落,集中布局大院、大所、大平台。泉州科学城也在加快规划建设中,将布局时空产业、智能信息技术等新业态。
新一轮的创业中,“爱拼才会赢”的劲头依然需要。洪国彬有所担忧的是,“继承一代”与“创业一代”的脱节。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泉州企业,正面临或已经经历经营者的交班,“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是否会在新一代身上延续,这关系着二次创业的成败。
而在泉州现代化中心城市蓝图中,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仍贯穿其中。泉州正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重要门户,谋划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再次扬帆出海,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从而构建泉州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4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