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2月20日电 题:“输血”变“造血”山西县域综合医改出实效
作者吴琼
省城医生坐诊“家门口”,传帮带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开通远程会诊,打造“医联医共”新模式……山西深化医改,便民惠民出实效。
2016年以来,山西抓住县域这个基础和枢纽,从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关键问题入手,高位推动以组建县级医疗集团为突破口、以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为核心的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走出了县域综合医改的“山西路径”。
“组团式”帮扶变“输血”为“造血”
从请专家做腔镜手术到自己独立完成,这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张利军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这一变化来自于忻州市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帮扶。2020年6月,忻州市医改领导小组确定河曲县作为该市首家“组团式”帮扶工作试点县,由忻州市人民医院选派执行院长和业务专家,组团帮扶河曲县医疗集团,并轮流派驻45名对口支援医生到该县指导工作,涵盖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多种专业。
“以前,医院就是外请专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我们观摩专家做,如今,专家到医院帮扶,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学,我也能独立完成腔镜手术。”张利军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独立完成11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8台阑尾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出院。
今年8月,张利军为39岁的女性患者李某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诊时,患者腹痛严重,入院后给予抗炎、镇痛治疗无效,腹痛不能缓解,伴发热,腹部CT显示胆囊水肿严重,胆囊颈部有一直径约3厘米的结石嵌顿,腹膜炎体征明显,需急诊手术治疗。
但由于患者体型肥胖,若实施常规开刀手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切口易感染或可能出现脂肪液化,而转院会耽误最佳手术时机,再加上患者家庭经济困难,也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当时,我仅开展过3例这样的手术,患者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解剖胆囊三角风险很大。”张利军说,经过研究以及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最终选择腔镜手术,术后3天患者顺利出院,一段时间后家属还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和最大的鼓励。”
偏关县医疗集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县人民医院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和县乡医疗一体化信息化系统建设。 吴琼 摄加强科室建设架起“救命桥”
2020年8月,在组团帮扶下,河曲县人民医院依托急诊科筹建了重症监护室。监护室内,配备有完善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以及生命体征支持和救治系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护,同时对突发病情进行积极处置。
就在重症监护室启用不久后,该院便接收并成功抢救了一名重症患者。患者急诊入院时,主因为“胸闷伴心前区不适5小时,加重半小时”。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查过程中,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面色紫绀,监护仪显示室颤,心搏呼吸骤停,需立即抢救。
心肺复苏、电击除颤、肾上腺素静推、颈动脉搏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心梗溶栓治疗,动态复查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逐步回落。观察生命体征稳定后,患者被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院方介绍,患者预后良好,每日可户外活动,也能从事日常工作。
目前,该院急诊科新增的重症监护室能为危急重症患者的超早期救治提供有力保障,肾内科和血液透析中心已治疗患者1300余人次,微创手术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心血管静脉溶栓等项目技术上有了新突破,引进血管彩超等新技术并具备独立开展工作能力。同时,启动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形成规范化流程,各科的重症监护室已具备重症救治能力。
数字赋能织密县乡村信息化网络
一大早,忻州市偏关县新关镇磁窑沟村,乡村医生王晓波便到行动不便的村民范果叶家中,为她测量血压。“测完后,我们有个App,我会把检查信息和结果进行上传,方便医生和村民随时查看。”王晓波说,“村民如果发现什么异常情况,也能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早进行干预。”
偏关县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李计明介绍,通过这一App能及时把居民健康信息录入健康档案中,这些信息向居民全部开放,大家能随时查到自己的健康情况、每年的签约服务等,居民在之后就医中也能对自我的病史有一个客观的反映。
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是县乡一体化改革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偏关县医疗集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偏关县人民医院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和县乡医疗一体化信息化系统建设,织密县、乡、村信息化网络。
截至目前,该县建成了偏关县人民医院与10个乡镇卫生院信息互联互通、10个乡镇卫生院统一标准医疗信息化办公系统、全民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公共卫生系统、健康山西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并开通北京万里云、北京尤迈、山大二院远程会诊系统,信息化网络覆盖156个村卫生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