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寒露后,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人们要特别注意保暖,别再“秋冻”了。另外,寒露时节正当金秋之时,燥气当令,人们在饮食上要多食滋阴之物,防燥邪,让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1 养阴防燥,进补不宜过
“在饮食养生方面,寒露时节应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以‘滋润生津,减辛增酸’为原则,适当增加食酸,少吃辛辣食物。如吃些醋或酸味的应季水果:葡萄、梅子、石榴、番茄等,一方面酸性食物可以增加津液,另一方面酸性收敛,通过增酸可以防止肺气过旺影响到肝的功能。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银耳、百合、蜂蜜、莲子、花生等均具有很好的滋阴润燥作用,在秋天也是不错的选择。”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介绍。
最近天气转冷,一些中老年人开始了进补计划。但寒露后不宜急补、大补,应以“平补”为宜,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适当多吃些玉米、山药、藕、大枣、核桃、栗子等蔬果。“身体虚弱和年纪大的人进补更应注意,不宜盲目大补。因为体质虚弱的人,往往不能承受大补之品,进补后易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吸收机能,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引发疾病。”对此,吴晓晶建议,中老年人进补前最好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对症进补。而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进补的关键是调养脾胃。
2 多睡不能解秋乏
俗语说的“春困秋乏”。秋季是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的过渡时期。在阴阳转换的时节中,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比如秋乏,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
防秋乏最好的办法不是大睡,而是锻炼。运动锻炼可以强健体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赶走秋乏,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如果强度太大,反而会加重人体的疲惫感。在寒露时节,由于秋高气爽,可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等,既能收敛心神,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3 寒露脚不露,每天泡脚补肾气
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寒露后,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脚作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如果受凉容易招惹疾病,相当于给身体打开了一道引外邪入侵的大门。建议大家寒露后要做好脚部保暖,不要再穿露脚面的鞋子,也最好别露脚踝。
吴晓晶建议,天冷之后,大家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泡完脚以后,还可做揉肾经的功课,首先坐到床上,脚心相对,两脚心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然后双手握住小腿肚的肌肉,慢慢用力向外面翻,并且让双手尽可能多地握住小腿肚肌肉,向外上方翻并按摩,就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小腿感到发热。
4 气温多变要防病
寒露过后,寒气渐生。突然降温的时候,患脑血栓的病人往往会增加。此时节不宜“秋冻”,应注意防寒保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头面部保暖,以防病情加重。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还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稀释血液,预防血栓。
寒露节气时气温下降明显,随着气温下降和空气变得干燥,感冒病毒的致病力也开始增强,很容易感冒。预防感冒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每天通风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另外,经常按摩鼻部,也有助于防感冒: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外缘的中点迎香穴20次。对冷空气敏感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现鼻塞、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
“另外,寒露后日照减少,草木枯萎,人们容易情绪低落,有些人甚至会出现季节性抑郁,可吃些小米、莲子、桂圆肉等静心安神的食物。午饭后可到户外走走,多晒晒太阳,以缓解低落情绪。”(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