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9月10日电 题:从河海要冲到高原藏乡:天津援青教师加减乘除算不尽奉献
作者 韩丽 张添福
从河海要冲的天津,到高原藏乡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8名教师组成的黄南州中学第四批援青教师团队,之前的暑假还未结束,就接到通知提前返青隔离,为这个秋季学期做准备。
为人师表梦想照现实
来自天津汉沽六中的语文老师朱莉莉已有18年教龄,上学时代就有支教的梦想,她的爱人曾在甘肃支过教,特别支持她的工作。来黄南州中学支教,生活条件比想象的要好,但是工作压力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因为学生底子薄,工作量是原学校的两倍以上。”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朱莉莉让大家写下想考的学校、想去的城市,让孩子们定下梦想和目标,并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努力。来时约定和家人每晚八点半至九点视频见,可是因为忙工作而经常失约。
39岁的年级组长、生物老师张亮有一段时间经常多带一些早餐到学校,因为他发现有些迟到的学生往往都没有吃早饭。于是,他让孩子们先吃早饭再去上课。
一年高考三年抓,张亮认为,对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要常抓不懈,他规定每个孩子一周要找老师问三次问题,“如果你不找我,那我就去找你。”
他说,“一点一滴,逐步积累,从小的成功一步步积攒,让梦想照进现实,成就孩子们的未来。”他带的学生,从自我管理能力开始提升,教室安排到哪一层,那一层的环境卫生就成为标杆。
高三学生桑杰东智说,他特别喜欢支教老师们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上了高中,遇到这些老师,得到尊重与信任。
图为青海省黄南州中学援青教师辅导学生。 才仁措 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天津来的这些老师的确是这样的!”黄南州中学老教师苏忠芳谈起支教同事,满心敬佩。
苏忠芳经常看到,支教老师在教学楼外、操场上,或在学校某个安静的角落与学生谈心。他们利用休息日走遍了一市三县,只要能家访的孩子都去。
来自塘沽一中的历史老师李光明发现孩子们的阅读量偏少,便自己掏钱购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大时代》等书籍,让孩子们轮流阅读,进一步扩充孩子们的知识面。
他认为,与孩子相处,重在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影响,“支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更加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加减乘除算不尽奉献
这批支教团队8名教师中,有6名教师是“双教家庭”。因为都是教师,所以更能理解彼此的初心与使命。
张亮是上一批支教老师,因为欢送会上家长与孩子们强烈的不舍与希望,他留下来了。可他的老母亲和岳父母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孩子今年参加中考,让独生女的妻子担负起这一切。
张亮认为,人生得干点事儿,他想给这届学生画个句号。有点完美主义倾向的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带着他的情怀,继续在这个教育薄弱又缺人的地方发光发热。
曾经是胖子的张亮,来到黄南体重下降了15公斤,肩负重担的妻子体重也减了10公斤。还未到不惑之年,他鬓角已经开始出现白发,但说起孩子们的进步喜不自胜。
黄南州中学校长陶国兰说,吕济峰是找孩子最多的一名老师。因为血压高,吕济峰总是睡不好觉,但他什么事儿都做到前面,有困难也是自个儿悄悄解决。今年又给他安排了一个班,他毫不迟疑地说,接!
图为青海省黄南州中学援青教师辅导学生。 才仁措 摄甘为人梯潜心育桃李
在地理老师刘雷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些石头,别看这些石头不起眼,可都是刘雷在路上捡到的,拿到教室,都成了生动又直观的教具,随手拿起一个,这是沉积岩,这是变质岩,这是大理石。
他认为学生的素养和思维方式很重要,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有学生手工制作的日晷。刘雷拿出其中一个展示,“这个做的还真不错,可惜教室是东西朝向,如果是南北朝向,可以利用它观察太阳的投影方向来划定时刻呢。”
支教老师们发现,孩子们普遍薄弱的科目是数学和英语。
数学老师宋艳东在原学校单一地带文科班,或者理科班,到黄南之后,他文理科班同时带,写教案都得写两份,对他来讲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启用“每日一题”,强化重点热点题型。
英语老师郭瑞每天用考词本巩固孩子们的词汇量,采用抓两头、促中间、个别辅的方式,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看到孩子们慢慢对英语产生了兴趣,郭瑞觉得自己没有白来,如果能助孩子们一臂之力,他也满足了。
支教团每名老师都带一两名徒弟,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张占霞是朱莉莉的徒弟,从一开始对职业生涯无规划到现在经常去听朱莉莉的课,频繁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感觉自己成长进步明显!
严谨治学使人尽其才
黄南州中学党支部书记徐春林,说起这支队伍开心不已。他说,他们的到来,让这池水更活了。
陶国兰从事职业教育快30年,来到这里从事基础教育,她认真对比不同点,从零海拔到高海拔,她深刻领悟到了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对口帮扶政策。“要想高质量、快速发展,就必须转变理念、转换模式。”
半年来,陶国兰沉浸在调研、感悟、思考和实践中。她说,和向当地老师如果能互相促进、彼此提升,为黄南服务,“支教就会成为彼此生命里很美好的一段时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