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9月1日电 (周燕玲)“同学们,你们知道星星是怎么形成的?从恒星的诞生到死亡,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能做什么?……”9月1日,一场别具特色的2021开学科普第一课——“遨游宇宙铸梦想”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讲。
课堂上,刚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发表了基于FAST望远镜(中国天眼)“发现银河系中距离最远的大尺度结构”成果的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邱科平担任主讲。
邱科平利用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知识,用浅显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分享了“星星从哪里来”“星星是怎么形成的”“星星最终回到哪里去”“FAST能观测到什么”等一系列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科普课堂还设置了参观与体验环节,在FAST先导阵模型、天文望远镜周围,通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学生们大致了解了FAST和天文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并对光学、射电天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邱科平教授与学生分享恒星的诞生。 周燕玲 摄课后,学生们围绕“恒星与行星的区别”“人类什么时候可以移民火星”“什么是FAST先导阵”“FAST时间如何分配”等话题进行了提问,邱科平教授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一一答疑解惑。
“我是一个天文爱好者,这堂课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肖立强说,用不同的望远镜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天空”,邱教授说阵列望远镜的最高分辨率相当于在地球上可以分辨月球上的“剪刀手”。
邱科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把“宇宙”搬进课堂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星空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将来投身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说,随着FAST面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贵州省科协将会加大天文知识宣传力度,培育青少年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究精神。
本次科普大课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教育厅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技馆、贵州中科天文教育与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