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纺织厂,让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现在我已能熟练地完成裁剪工作,每月能挣3000多元。”近日,记者走进泾源县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扶贫工厂宽敞的车间,看到这里堆满了制包用的布料,随着百余台电动缝纫机的哒哒声,村民于红芹和姐妹们正在忙着手中的活计。
于红芹是泾源县兴盛乡兴盛村人,也是4个孩子的母亲。2000年,一场意外让她的左腿受伤,严重感染后导致残疾,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在家带孩子。
2019年,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扶贫工厂成立,吸引周边400多名村民到厂就业,其中贫困残疾人有30人,于红芹就是其中之一。“跟着师傅学了3个多月,现在我能独立裁剪。扶贫工厂不仅让我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娃娃,两不耽误。”于红芹高兴地说。
“作为县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我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贫困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残疾人增收致富。”扶贫工厂相关负责人黄水海介绍。
泾源县残联理事长徐万兴介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是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残疾人从事劳动生产的一种集中就业形式。除了集中就业外,近年来泾源县不断创新模式,因户因人施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走进泾源县新民乡马河滩村村民禹有治的家,十几头肉牛正悠闲地享受着日光浴。47岁的禹有治一家曾是新民乡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没啥技能,难以养家糊口。”2016年初,县残联组织了残疾人技能培训,禹有治便去学习养牛技术。靠着养牛,禹有治一家不仅脱了贫,还住上了新房。“十四五”期间,泾源县将继续实施“阳光助残小康计划”,对100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养羊、养牛等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
如今,看着悠然咀嚼青草的黄牛,禹有治脸上洋溢着笑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在泾河源镇泾光村,残疾人马江科穿梭在一个个蜂箱旁忙碌不停。马江科搬开蜂箱上的盖子,熟练地拿起巢框查看。“如果没有县里的培训,我可不敢养这么多蜜蜂。”马江科说,如今他养蜂180箱,全年收入达到12万元,日子越来越好。在发展过程中,泾源县残联探索出“互助共养”模式,由马江科这样的养蜂大户帮助刚刚入门的养蜂户养蜂,被扶持的对象以帮工换技术的方式进行饲养,互利共赢。
今年以来,泾源县残联扎实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贫困残疾人需求出发,按照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思路,从细微处着手,逐步建立起适合当地贫困残疾人兴业增收的长效工作机制。下一步,泾源县残联将主动对接人社部门,在公益性岗位安排不少于10%的残疾人就业。对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扶贫车间、用工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记者 杨淑琼 文/图)
马江科(左)展示巢框内的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