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损毁严重、交通全面瘫痪、民居断水断电……7月20日以来,河南遭受罕见特大暴雨持续袭击,多地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随着洪水退去,该如何重建美好家园?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与城市相比,其在灾后重建方面的优势更显不足,面临一系列难题。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河南受灾乡村调研发现,科学规划薄弱地带的灾后重建工作非常必要,如何重建美好家园令人期待。
要重建更要提升
8月16日,记者来到河南郑州荥阳市城关乡石板沟村时,这里正在启动灾后安置房一期工程的选址重建工作。“新址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村民们的意见。”石板沟村第一书记赵攀告诉记者,在前期选址的民意调查中,大家虽然同意选址重建,但都不愿迁离太远。多番商讨、权衡过后,石板沟村的新址选在了距原址800米的交通便利处。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原貌,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提升式重建。对于新村,石板沟村已经有了初步规划——旧村址不再适宜居住,索性推平开展土地流转。“我们准备流转一部分土地给企业,吸引企业进驻。到时,村民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一举两得。”赵攀还告诉记者,“原址的道路水电还是要修的,如果未来这里发展成产业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吸引更多企业前来。”
在石板沟村村民的构想里,灾后重建后,外出务工将更多地被家门口就业代替,乡村将变得更加美丽,他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我们计划利用这次灾后重建,在硬件设施上发力,满足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由山区村民向城镇居民过渡的需求。”郑州新密市米村镇党委书记陈永健告诉记者,灾后重建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实现发展。对于米村镇来说,应充分发展产量大、易打理的特色核桃种植产业,发展景区林果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此外,按照米村镇的规划,全镇将高标准建设河道,并就地取材、就地用工,最大程度上防止当地人员因灾致贫、返贫。
记者了解到,据摸排统计,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26个国定脱贫县、11个省定脱贫县、2759个脱贫村、39.09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受灾;损毁河南扶贫项目5215个,涉及资金约11.3亿元;扶贫车间受损139间,光伏电站受损246座,农村扶贫道路损毁1393.93千米。
不仅受灾严重地区思考着如何灾后重建,未受太大影响的于湾村也在积极思考。“这次虽未受影响,但也敲响了警钟。我们也要及时开展河道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吸取经验教训优化发展。”于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天运告诉记者。
“灾情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行动,核实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受灾情况,采取应急措施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目前,全省受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得到有效保障。”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方国根介绍,针对受灾情况,河南因人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对因灾纳入监测对象的,理清帮扶需求,落实好各类政策保障;对于因灾无法务工的,积极组织其参加灾后重建等公益岗位,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对于因灾遭到损坏的产业项目等,及时重建;对于因灾农作物、养殖业受损的,及时指导补种改种、补栏增养,同时协助保险理赔,帮助生产自救,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要帮扶也要自力更生
8月16日,记者在荥阳市刘河镇陈家岗村看到,这里已经基本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农户家中的淤泥早已清理干净,农田也补种上了新的农作物,水电可以正常使用,道路也已贯通,只有个别地方的山体滑坡、黄土裸露,以及角落里倒塌的房屋还让人们能够回想起这里曾遭受的一切。
“政府不会丢下我们,但我们也要积极开展自救!”陈家岗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松告诉记者,越是灾难时刻,越能磨练大家的意志,“等靠要”思想万万不可取。
受灾以来,陈家岗村党支部“不等不靠不要”,鼓励村民积极自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绝不麻烦他人”成为当地村民挂在口头的话。
“目前,我们村灾后重建工作已取得部分成效。其中,清淤、通路、恢复水电、农田补种以及房屋鉴定工作已经完成。村里正在整治人居坏境,全力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完成房屋重建等工作。”马海松告诉记者,在收集村民关于房屋灾后重建意见时,部分村民表示希望政府在市镇等地建设现代化社区,实现“拎包入住”。对于这种意见,更多的村民觉得应多考虑考虑今年的实际情况,目前河南多地受灾,不能只等着政府来安排,还需要大家努力实现生产自救。
对于灾后重建,被称为“致富小能手”的村民时聚群有着自己的看法:“陈家岗村地处深山之中,村民居住分散,地形起伏较大,这次洪灾后,次生灾害隐患巨大。不如借助灾后重建机会整村规划,重新选址建设,既美观又安全。”谈及后续发展,他告诉记者:“冲毁的土地养分流失,恢复需要时间,土地恢复期村民可以从事养殖业等,换一个挣钱的方法。”
不少村民对灾后恢复生产有着自己的打算。“灾后重建中,恢复经济生产至关重要。传统养殖业价格波动大,有一定风险。接下来我准备养蜂,既保证增收,又有利于生态恢复。”村民陈建宗告诉记者。
对于村民们纷纷为灾后发展提供思路,马海松既感动又开心:“洪水无情,但有党的领导,我们有信心用现有的资源打造亮点,相信几年后又是一个美丽乡村。”说话间,他多次落泪,手指不停摩挲着工作日记,“目前,村里已初步规划了灾后重建的选址。下一步,村里的养蜂产业可以继续发展,我们会进一步招商引资。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打造郑州市生态示范村也是一条发展路子。村民有信心,政府大力支持,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只管加油干就行了”!
记者了解到,本次洪涝灾害严重破坏了河南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初步统计,3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3117套各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489公里农村污水管网均不同程度出现损毁,部分设施尚未恢复正常运行,特别是农村受灾地区黑臭水体数量明显增加。
“我们在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重建工作。”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朝军介绍,“我们根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损坏程度,能修复的及时清淤、维修,该报废的按程序报废;以灾后新增的暂时性黑臭水体整治为重点,协调专家标本兼治、分类施策,与农田排涝、垃圾清捞处理、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衔接,加快恢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目前,中央和河南省级财政已累计下达资金54.84亿元,用于支持河南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金融部门也持续加大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已累计为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准备信贷资金1450多亿元,国开行河南省分行、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分别给予灾后重建应急贷款授信额度68.14亿元、407.18亿元,有力保障了河南灾后重建顺利推进。
要恢复更要乡村振兴
“镇里的企业正在稳步复工复产。下一步,我们准备加快灾后重建项目落地,让群众有了住房后能尽快就业。”陈永健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我们准备‘关起门来搞建设’,该规划规划,该重建重建,等到疫情结束,恰好迎来一波乡村旅游热。”
“从援助的角度看,建议灾后重建实行省内城市对口支援乡村。”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认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在受灾程度与恢复重建速度上均面临更多困难。如果在省内实行城市对口帮扶乡村,借助灾后重建助力乡村振兴将会容易得多。
在张进才看来,仅对受灾地区专业规划建设,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将会逐步显现,最好是全面综合规划——将分散的农村集优化建设,选择更加安全的地带,占用更少的土地,建设更高质量的建筑。
“当前,全民意识普遍提高,恢复重建的同时继续搞好乡村振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陈永健说。
乡村振兴要有产业支撑。记者了解到,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准备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新密市米村镇准备发展特色种植业;荥阳市刘河镇陈家岗村准备发展种植业……
“如果能把愿意帮助河南受灾地区发展的企业联系起来,因地制宜吸引企业入驻,从长远发展看来,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当地经济也能在企业带领下提质增速。”张进才告诉记者。
从巩义到新密,从新密到荥阳,从一个受灾区到另一个受灾区,不少受灾群众在关注着思索着灾后振兴乡村的办法。易地搬迁正在进行,以工代赈正在实施,国家政策逐步落实,产业园区正在建设,生态环境正在恢复,人们期盼着美好家园的尽快重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