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面对特大暴雨 郑州有惊无险
记者走访感受郑州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带来的变化
● 与“7·20”暴雨相比,这次“没有造成任何险情,没有灾情发生”,是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在发挥作用
● 暴雨红色预警只是气象部门发布的行政指导,不具备强制执行力,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更加至关重要,要以最快速度应对突发情况
●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把城市防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补上城市防汛短板所带来的变化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各级党政机关全员在岗在位,各种救援力量集结待命,县、乡、村基层防汛责任人24小时坚守防汛岗位;地铁、地下商场、停车场、公共设施及住宅小区地下室等场所人员、车辆全部撤离;建筑工地停止室外作业,所有旅游景区全部临时关闭,各级各类学校停止教学……
8月21日12时,河南省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当天19时,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6号令发布。
这是在经历了“7·20”特大暴雨,时隔一个月后,再次面对新一轮强降雨时,郑州提前作出的反应。
8月22日早上,雨如期而至,先小后大,到了中午,暴雨如注。22日13时30分和16时45分,郑州市气象台连发两次暴雨红色预警。直至当晚20时10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解除。郑州市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轮降雨没有造成任何险情,没有灾情发生。
连日来,《法治日报》记者深入郑州一线采访,探究再次面对特大暴雨时郑州的变化。很多郑州市民告诉记者,与“7·20”暴雨相比,这次“没有造成任何险情,没有灾情发生”,是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在发挥作用。
全城动员战暴雨
应急机制很关键
“7·20”特大暴雨,除了人员伤亡之外,有大批车辆被淹,群众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据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加快灾后重建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8月10日,河南因暴雨导致车辆受损的案件已高达23.81万件,估损金额63.9亿元。
李家二弟的汽车就是其中一辆。
“我真后悔,如果当时我把车开出地下车库,车就不会被泡在水里三四天。归根到底,还是风险意识不强。”李家二弟唉声叹气地说道,他省吃俭用于去年花费十几万元买了辆车,车被淹后,他给保险公司打电话咨询,被告知其所购买的险种不在理赔范围。
“雨年年下,没想到7月20日那天这么大,真是措手不及。如果像这次一样提前预警,全城动员,大家的警惕性就会增强,提前应对,我的车子也不至于被淹报废。”李家二弟对记者如是说。
8月21日12时,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并在“郑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全力以赴,打赢新一轮暴风雨防御战。
看到这一消息,李家大哥立即把私家车开到了陇海高架桥上。当时,已经有不少车停在高架桥上,其中有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处留下一张纸条,上写:应对暴雨,无奈之举。
很快,李家大哥发现,他手机上不时收到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微信朋友圈里几乎都是与暴雨有关的话题,都在转发与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6号令有关的内容,“全城都在迎战暴雨”。
8月21日22时,他与朋友聊天得知,郑州相关部门发出通知,车停在高架桥上等情形不会受到处罚。
“有惊无险,雨过天晴。”8月23日早上,李家大哥疾步往陇海高架桥入口处走去,心情甚是不错。
在李家兄弟俩看来,只要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全城动员,万众一心,就能有效防范灾情、战胜暴雨。
在他俩的印象里,2019年七八月份,郑州也及时启动过防汛应急响应机制,也没有发生重大灾情——
2019年7月31日,根据气象预报,郑州市启动城市防汛Ⅱ级预警响应。次日即8月1日17时至20时,郑州城区出现大到暴雨,市区6个站点区域达到大暴雨。据市气象部门统计,当日城区最大小时雨强达70毫米,是郑州市气象部门2010年开展小时雨强监测工作以来出现的最大小时雨强,远远超过城区市政管网设计排水标准。
郑州市及时将响应级别提高至Ⅰ级,各级城市防汛办、全市市政、环卫队伍全员行动,55座雨水泵站开足马力,12台移动泵车不间断抽排,22支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待命,断行道路专人值守,300台(辆)机械和车辆连夜排涝抢险。
当时,因雨强过大,城区先后有16条道路桥涵断行,10处路面出现塌方,城管应急协调处置中心处置应急案件179件(条)。之后,环卫部门出动车辆1600余台,市政、环卫工人2.2万余人次,清理路面积水和淤泥,清洁道路,保障通行。
“汛期更要关注防汛法律法规的落实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暴雨红色预警只是气象部门发布的行政指导,不具备强制执行力,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更加至关重要,要以最快速度应对突发情况。
首次开挖泄洪口
刚柔相济起作用
时间回到8月22日。
暴雨中,郑州市帝湖一桥连接金水河处被挖开一个约8米宽的泄洪口。这是帝湖首次临时开挖泄洪口导流。
记者了解到,帝湖周边居住着6878户17771人,在“7·20”郑州特大暴雨中,沿岸住户一层普遍进水,地下室进水,商铺、车辆、基础设施受灾严重。
“帝湖泄洪方案是凌晨3点经水利专家论证确定的,只有通过开挖泄洪口、平行泄洪才能缓解帝湖泄洪压力,减缓水满漫坝对附近房屋及群众安全造成的威胁。”现场抢险负责人介绍说。22日中午开始,雨量加大,帝湖库容存在压力,泄洪口泄洪流量不足,原计划3米的泄洪口扩到8米宽。
现场抢险负责人坦言,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6号令,让相关部门迅速下定决心开挖泄洪口。
6号令明确,对全市所有水库、河道、黄河堤岸、滩区、南水北调工程、隧道桥涵、城市积水点、工地深基坑、电力通信设施、户外广告设施、轨道交通、铁路等重点区域、重要点位和薄弱环节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巡防,发现险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尽管防洪、突发事件应对等法律法规赋予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责,但因情况紧急、事情重大,如果还延续往常的请示汇报程序,就可能延误最佳应对时机。这就需要强化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的依法履职意识。”李梁认为。
“6号令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郑州市中原区航海西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为确保帝湖周围居民点安全,办事处组织社区与物业公司开展防汛演练,在暴雨来临前,配备了大型铲车等救援车辆,果断关闭沿街门店。
而让市民感到温暖的是,8月21日22时,手机里收到了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对暴雨的研判情况,一一列举了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提醒市民遇到困难或有问题投诉,请第一时间拨打政务服务便民、110警务服务热线、119消防救援热线、灾后群众救助电话。
“在郑州生活20多年,第一次在汛期收到这样的信,感到特别温馨。”李家大哥感慨道。
“6号令具有强制力,对国家公务人员来说,如果落实不到位,就可能因失职渎职被追责问责。而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同时也是依法发出的动员令。应急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李梁说。
8月22日20时10分,郑州市气象台解除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3日,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自15时起,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公共交通恢复正常运营,商铺和经营网点恢复正常营业,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住宅小区地下室等恢复正常使用。
积水点长期存在
防汛短板需补上
8月22日下午,记者在采访中途经陇海西路与新田大道交叉口,看到西南角处的积水深达半米左右,不时有车辆涉水通过。23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该处,前一天的积水大部分已经退去,路边仍有少许积水,环卫工人正在清理淤泥。
“陇海西路高架桥下,有三四处一下雨就积水,还是排水不畅。”一位在附近居住的市民说。
实际上,在之前的多次暴雨中,这个地点一直是积水点。如在2016年7月19日的暴雨中,该路段向北100米处的积水深约半米,积水带长约150米,七八辆车在水中熄火。
5年过后,情况依然没有太大改善。
采访中,不少郑州市民向记者提出:每逢暴雨,城市一些道路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如何破解这一城市痛点?
两年前,郑州官方曾对此解释说,城市雨污水管网老化、建设标准低,是导致城区道路积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排水设施、排水系统满足不了城市人口剧增、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7·20”特大暴雨,也引发人们对郑州海绵城市建设及效果的关注。2016年,郑州市入选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根据《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至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34.8亿元。
“虽然一直在治理,投资巨大,但在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中,每逢大暴雨总是会出现内涝,感觉治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一位郑州市民对记者说,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附近市民的认同。
“老百姓有疑问甚至质疑可以理解。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把城市防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补上城市防汛短板所带来的变化。最近两轮强降雨应对措施的变化,就是有没有落实好防汛法律法规带来的变化,相信也给郑州市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郑州政府部门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
“防洪法明确规定,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措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巩固、提高防洪能力。地方政府应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把相关的规划向社会公开,注意收集市民的建议与意见。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模式,能够提高市民防汛意识。”李梁认为。
郑州市城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表示,两轮强降雨给城市防汛带来了考验,教训也非常深刻,将及时修正应急预案,避免今后造成大的城市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