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西吉县火石寨乡沙岗村,山地蔬菜碧翠,相邻水源涵养区草木葳蕤。65岁的村民贾巨成来到菜地整理田埂,准备引水浇灌。
“从没有想过,山旱地变成水浇地,还能种蔬菜。”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蔬菜田,在土地上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贾巨成,对产业调整带来的耕作新变化,感慨不已。
在这之前,沙岗村以种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为主,由于缺水贫瘠,一年辛苦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尤其在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山上的土地大多被撂荒。
沙岗村与火石寨水源涵养区相邻,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如何利用优势,将贫地变良田,帮助村民脱贫后持续增收,沙岗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刚琢磨起来。
“蔬菜产值是传统农业好几倍,川道区能种菜,山里为啥不能种?”经过考察后,曹志刚向县上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将村里3000亩低产田,修建成便于机耕、蓄水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
接着,按照葫芦河川道区种菜标准,给土地追施有机肥,启动村里的闲置机井,引水上山,配套滴灌设施,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引进新品种,上山种菜。
今年,曹志刚种植的2000亩高山冷凉蔬菜长势良好。
“芹菜10天后就能收割,亩产量4000公斤左右。”曹志刚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2元计算,亩产值8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净利润100多万元。”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曹志刚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与技术示范、推广及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改变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说,村民到菜地打工,还能挣一份工资。”沙岗村包村干部马学武介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集中耕种后,再到蔬菜基地务工,实现双收入。
“合作社提供固定就业岗位80多个,年支付劳务费180万元,并通过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提升了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曹志刚介绍,每年农业生产用工高峰季节,日均用工数百人。
贾巨成和妻子王翠莲在子女外出后,将28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夫妇俩到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3.3万元。贾巨成笑着说:“在基地务工,活轻松还有稳定收入。”
合作社与外地客商签订购销协议,流转土地5000亩,实施订单种植,实行产销一体化生产。
在西吉县,沙岗村仅仅是当地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西吉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特别是最热的7月至9月,平均气温18.6℃,具有发展冷凉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中国西芹产业之乡’之称。”西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马杰介绍。
近年来,西吉县依托资源禀赋,将冷凉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按照蔬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同时,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集成应用优良品种、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多茬复种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创建瓜菜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建设蔬菜冷链体系,拓展外销市场,将蔬菜销往湖北、湖南、广州、上海、重庆、河南等60多个大中城市。
“今年,全县种植冷凉蔬菜15万亩,种植芹菜、甘蓝、西蓝花等20多个品种瓜菜,上市期从6月中旬到10月底,完全覆盖南方高温蔬菜断档区间,预计总产鲜菜68万吨,总产值13亿元以上,纯收入5.5亿元。”马杰说。(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