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8月10日电 (记者 王鹏)成都市卫健委10日组织开展今年第二次集中打击非法行医整治行动。记者从现场获悉,截至当日15时,成都全市现场发现并取缔非法行医窝点(“黑诊所”)35个、摆摊设点“游医”27个。
此次行动由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牵头,成都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委及各区(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以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擅自开展诊疗活动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医疗违法违规行为。
“黑诊所”发霉的中药材。 王鹏 摄当日9时30分,行动在成都市23个区(市)县同时开始,记者跟随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对几家“黑诊所”进行突击检查。
在成都市成华区双林中横路某小区,一家“黑诊所”隐藏在一楼的一处居民住房里。从外观看,房间无任何明显标志标牌,但玻璃门上清晰可见“中西医内妇儿科”“打针输液”等字样。
“黑诊所”内部混乱摆放的医疗器械。 王鹏 摄记者跟随执法队员进入房间后,发现墙上张贴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内部环境脏乱差,注射器、药瓶随意摆放。打开中药柜,部分药材已经发霉,结有蜘蛛网,更可见虫子在其中爬动。在“黑诊所”后面的输液间、治疗间,执法队员发现几乎无任何消杀设备。在执法队员的追问中,店主低头不语。
“经过我们后台查询,发现他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伪造的。”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赵霖说,这是“非法行医”者的标志之一,“开办医疗机构行医,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然就是非法行医。”
隐藏在居民小区住房内的“黑诊所”。 王鹏 摄在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天鹅社区6组,一间“黑诊所”同样隐藏在路边的民房内,门楣处固定着一个代表医疗机构的“十”字标志,由纸板制作,十分简陋。走进“黑诊所”,药柜映入眼帘。药柜后面的房间就是店主的居住生活区,十分杂乱。随后,执法队员对药品进行了收缴,并向店主下发了查处文件。
数据显示,截至当日15时,成都市共出动428人次、车辆103台次,检查各类点位135个,现场发现并取缔非法行医窝点35个、摆摊设点“游医”27个,现场收缴药品器械54箱、4把牙科综合治疗椅,执法部门拟立案查处9件。
“在我国现行卫生健康法律法规框架内,‘非法行医’通常是指两种情形:一是行医场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是行医人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医疗(中医)卫生监督大队大队长林峥告诉记者,“无证黑诊所”“游医、巫医、假医生”都是非法行医的典型表现形式。
执法队员收缴“黑诊所”药品。 王鹏 摄如何辨别非法行医?林峥表示,公众可通过“六无”来辨别——无证:开办医疗机构行医,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悬挂于明显处,“非法行医”者不能提供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行医者本人基本无医师资格证等;无固定地址:经常更换经营场地,场所隐蔽或游走于各乡下集市;无正规设施:医疗设施简陋,有的混杂在居住生活区(客厅、卧室等),就医环境恶劣;无正规诊疗时间:时间不确定,多在夜间开业;无诊疗凭据:不写病历、处方,不提供收费凭证;无合法药物来源:药物无包装,无使用说明书,药品来源不明。
成都市卫健委特别提醒公众,看病要去正规医疗机构,不要轻信所谓的神医、偏方、祖传秘方,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中医诊所备案证》的才是正规医疗机构。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期间,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新冠肺炎相关表现的患者,应当戴好口罩,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前往设有发热门诊(发热门诊、哨点)的医疗机构就诊,不能去诊所、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就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