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作为果蔬之乡的永宁县迎来广阔的发展天地。一片片春潮涌动的田野、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处处希望迸发的特色产业,蕴含着发展的潜力,涌动着发展的活力。
订单农业换回真金白银
永宁县李俊镇团结村村民杨成有着20年大棚种植经验,也是一名农民技术员。2020年团结村新建了30栋温棚,推进番茄产业集群式发展,杨成承包了其中的4栋温棚,种植釜山88小番茄。
“这是口感型的番茄,糖度能达到12度。”杨成告诉记者,釜山88小番茄是近年来市场热销的新品种,不仅果实小、糖度高、口感好,而且硬度适中、耐贮运。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平介绍,过去团结村也有村民种植西红柿,但是规模小、品质不稳定。“这样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就以‘支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在团结村3组建了30栋温棚,发展订单农业。”马学平介绍,种植过程中由村党支部引导,公司负责种苗定植、技术指导以及销售,农户只要负责好日常种植管理就行。通过三方合作,实现了订单农业一条龙服务,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农户收入,销路问题也不用愁了。
“1月17日定植,4月20日就正式采摘了。”杨成告诉记者,小番茄的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八九元左右,要比市面上其他小番茄的价格都高。这样的种植模式让农户吃了定心丸,再也不用为种植以外的事情操心了。
闲置土地带来无限“钱景”
除了种植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的田园风光也正在为村民开辟新的致富之路,带来无限的“钱景”。
“去年我们发展旅游,半年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为村集体带来了18万元的收入。”说起村上这两年的变化,永宁县杨和镇王太村党支部书记于建军喜上眉梢。一次思路的转变,不仅让过去村上的闲置土地“活”了起来,还成为“网红”风景地。
作为离永宁县城最近的一个村庄,王太村有耕地面积1998亩,其中1400亩参与了流转。几年来,随着永宁县城规模的扩大,王太村村民们已经告别农家小院,全部入住了安置小区,村民们多数外出打工。
2020年,王太村探索“支部+旅游+农业”融合模式,通过盘活200亩闲置土地资源,打造了以“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农耕文化挖掘、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其中,百亩向日葵花海一经推出,便成了周边市民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的网红旅游点,日均接待游客千余人,收获的葵花籽还可榨成飘香的葵花油,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尝到了甜头,今年王太村又趁热打铁,对生态观光园进行了全方位的扩建升级,新打造了党建广场、向日葵观光园、“重走长征路”实训拓展基地等8大主题区域,园区不仅规模扩大了两倍,游玩内容进一步丰富,还解决了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我们计划6月中旬开门迎客,让咱们市民有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也让村民在家门口靠旅游赚到真金白银。”杨和镇镇长张昊说。
“网红”双孢菇撑起“致富伞”
在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蘑菇生产车间,一朵朵白胖的双孢菇破土而出,几十名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这个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里出现的蘑菇,如今也为当地移民群众撑起了“致富伞”。因为采摘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闽宁镇很多移民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
作为生产车间的一名采菇工,每天看着白白胖胖的双孢菇破土而出,是移民妇女马雪娟最快乐的事。“这双孢菇是咱们自己的产业,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和孩子。”马雪娟告诉记者,如今每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收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闽宁镇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熟练地对小鸡崽们进行断喙;在君鑫胜(宁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施园艺温棚内,一筐筐新鲜的羊肚菌引来游客争相购买;在赵鸿农民文化大院里,一拨拨游客赶来打卡“山海情”……遍地开花的产业,帮助闽宁镇移民群众实现了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巩固了脱贫成果,实现了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经过不懈奋斗,闽宁镇已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61元,较搬迁之初增长近30倍。全镇累计减贫1648户7185人,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永宁县积极引导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把土地用活,促产业兴旺,让农民增收。如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显示在村民一张张由衷欣喜的笑脸上。幸福,正奔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 孙楠)